张郁
,
权娟娟
,
刘小华
硅酸盐通报
针对高掺量矿渣水泥与普硅水泥不同龄期时强度及水化机理的差异,测试分析了普硅水泥浆体(编号PC)和掺60%矿渣粉的水泥浆体(编号SC)各龄期强度及强度发展系数,并对比了两组试样早期水化放热速率,各龄期水化产物相及孔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SC试样3d、7d强度仅为25.6 MPa、39.5 MPa,分别低于同龄期PC试样13.3MPa及8.3 MPa;28 d、90d强度分别为55.7 MPa、59.6 MPa,高于同龄期PC试样3.5 MPa及2.2 MPa.两种水泥浆体早期强度主要受早期水化放热速率、孔结构分布特征的影响,后期高掺量矿渣水泥强度发展的优势在于:矿粉颗粒的填充效应以及二次火山灰活性,使其浆体形成了更多的水化产物,孔结构更加致密,有利于浆体强度的提高.
关键词:
高掺量矿渣水泥
,
普硅水泥
,
水化放热速率
,
热重-差热分析
,
孔结构分布
时雨荃
,
张淑芬
,
赵竹暄
,
胡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聚吡咯(PPY),利用热重(TG)-差热分析(DTA)和红外光谱(IR)对其升高温度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氮气和空气中合成的样品在空气中加热低于120 ℃时,分别表现为略有增重和失重;高于120 ℃时,失重特点相同。同一样品,在氮气和空气中加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与掺杂氧的来源有关。
关键词:
聚吡咯
,
导电聚合物
,
热重-差热分析
,
热降解
郑忠
,
周晓龙
,
周允红
,
于杰
,
周兆波
,
曹函星
,
胡日茗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通过对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对CuO和Ag/CuO分别进行热重-差热分析实验以及反应烧结实验.结果表明: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Ag/CuO复合材料中,生成立方氧化铜有三种方式:(1)Cu与O2直接反应合成立方CuO可能性小,或者不发生;(2)以Cu与O2反应合成单斜的CuO后,在后期烧结时发生相转变生成立方CuO为立方CuO的主要形成方式.实验也说明了1048 K(即775℃)左右的温度即是单斜CuO与立方CuO转变的温度;(3)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还发现,Ag的存在对形成立方CuO的相变以及形成量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原位反应合成
,
Ag/CuO
,
立方CuO
,
热重-差热分析
,
温度
崔雅茹
,
李凯茂
,
何江山
,
李小明
,
赵俊学
,
陈傲黎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3.022
以PbO-FeO-CaO-SiO2-ZnO为基本渣系,探讨了液态高铅渣和实际还原过程中,当Pb含量范围在2.5%~50.0%,ZnO含量范围在13%~6%时,渣组分变化对炉渣熔化性能的影响.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 6.2计算分析了该五元渣系的低熔点区域及特定组分的熔点,并结合半球法实验室测定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当w(FeO)/w(SiO2)在1.5 ~2.2,w(CaO)/w(SiO2)在0.4~1.0之间时,炉渣的熔点随FeO/SiO2比的增大而升高,同时随还原过程中Pb含量不断减少而升高;渣含Pb及ZnO量固定,w(FeO)/w(SiO2)在1.6 ~2.0范围内,w(CaO)从10%增加到22%时,炉渣的熔点随CaO含量增大而降低;渣中Pb含量从50%减小到2.5%,w(CaO)/w(SiO2)为0.35 ~0.54,w(FeO)/w(SiO2)为1.2 ~1.8时,炉渣熔点均低于1150℃;TG-DSC和XRD分析显示,1500℃时高铅渣、中铅渣和低铅渣失重率分别为38.69%,21.62%和3.95%.PbO的挥发导致高铅渣和中铅渣的大量失重,生成Fe3O4和Ca2SiO4等高熔点物相,这是导致FactSage理论计算熔点值与半球法实验熔化温度测定值之间存在-40~150℃偏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液态高铅渣
,
熔点
,
热重-差热分析
张从阳
,
朱洁
,
张茂才
,
周丽洁
,
汪洁
人工晶体学报
以Mn4N、Cu和Ge粉末为原料,在N2气氛下固相烧结合成了反钙钛矿结构的锰基氮化物Mn3MN(M:Cu, Ge).利用热重-差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技术研究了合成Mn3MN(M:Cu, Ge)的固相反应机理及制备的工艺条件.固相反应的主要机理是Cu(或Ge)原子通过固溶扩散置换出Mn4N立方结构中顶点的Mn原子形成反钙钛矿结构;置换出来的Mn与多余的Cu反应形成Mn3Cu固溶相, 在N2气氛中氮化再次生成反钙钛矿Mn3CuN相.以Mn4N制备纯的反钙钛矿结构的Mn3MN需要严格控制原料的配比,且需要在高真空高纯N2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
关键词:
固相反应
,
反钙钛矿结构
,
热重-差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