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臣
,
高波
,
吴志颖
,
边雪
,
吴文远
,
涂赣峰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7.03.024
研究了氧化钙对混合稀土精矿焙烧分解过程气相中氟含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焙烧过程气相中的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氧化钙在混合稀土精矿的分解过程中起到了固氟的作用,使焙烧过程气相中的氟含量降低60%以上.从加入氧化钙后的混合稀土精矿的焙烧产物XRD实验结果看,焙烧产物中有大量的CaF2和Ca5F(PO4)3生成,说明氧化钙对混合稀土精矿分解过程的固氟机制是CaO与其中的氟碳铈矿的分解产物REOF反应生成了CaF2,同时形成的氟化钙和氧化钙一起在800 ℃时能够与精矿中的独居石反应,生成Ca5F(PO4)3.
关键词:
氧化钙
,
混合稀土精矿
,
分解
,
氟
吴志颖
,
吴文远
,
孙树臣
,
边雪
,
涂赣峰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0.02.020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研究含混合稀土精矿焙烧过程中氟逸出的问题,分别对混合稀土精矿和加入一定量CaO-NaCl-CaCl_2助剂的混合稀土精矿在400-750℃下焙烧30~120 min的各个条件进行实验,测出不同条件下焙烧气体中的氟总量、逸出率、分解率以及焙烧产物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70%的环境湿度下,焙烧混合稀土精矿过程中氟的逸出率随焙烧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焙烧温度的影响较大,750℃下焙烧2 h时可达29.952%;添加CaO-NaCl-CaCl_2助剂不仅降低了混合稀土精矿的分解温度,使混合稀土精矿在700℃下焙烧2 h的分解率在90%以上,更重要的是抑制了焙烧过程中氟的逸出,使氟的逸出率由19.296%下降为0.315%,相对抑制作用为98.37%.
关键词:
混合稀土精矿
,
助剂
,
焙烧
,
固氟
,
气相色谱
吴志颖
,
吴文远
,
孙树臣
,
边雪
,
涂赣峰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9.06.004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研究混合稀土精矿焙烧过程中氟的逸出规律,分别对混合稀土精矿在400℃~750℃下焙烧30min~120min的各个条件进行实验,测出不同条件下焙烧气体中的氟总量、逸出率、混合稀土精矿的分解率以及焙烧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了氟的逸出率与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环境湿度等因素间的关系,揭示了氟逸出的化学反应机制,为控制环境污染、优化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关键词:
混合稀土精矿
,
焙烧
,
氟
,
逸出规律
,
气相色谱
陈旭东
,
吴文远
,
孙树臣
,
胡广勇
,
涂赣峰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4.01.009
采用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CaO-NaCl体系焙烧混合稀土精矿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 添加CaO-NaCl后,混合稀土精矿的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405℃~498℃区间主要是氟碳铈矿的分解,第二阶段在670℃~730℃区间主要是CaO和矿物中的CaCO3分解独居石和稀土氟氧化物.并选择了焙烧温度、CaO加入量、NaCl加入量为影响因素,用二次正交回归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混合稀土精矿分解率随三因素而变化的规律,得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讨论,得到了CaO-NaCl体系焙烧混合稀土精矿的合理工艺条件:温度780℃、CaO加入量15%(质量分数)、NaCl加入量10%(质量分数).
关键词:
混合稀土精矿
,
焙烧
,
分解
,
CaO-NaCl
边雪
,
吴文远
,
郑强
,
杨涛
,
涂赣峰
稀土
采用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Ca(OH) 2-NaOH体系分解混合稀土精矿的过程.并选择了焙烧温度、Ca(OH)2加入量、NaOH加入量、焙烧时间为影响因素,用二次正交回归实验设计方法研究并获得了矿物分解率受各因素影响的回归方程,实验表明,焙烧温度630℃;Ca(OH)2加入量23%(质量分数);NaOH加入量15%(质量分数);焙烧时间30 min,分解率为98.1%.
关键词:
混合稀土精矿
,
分解
,
Ca(OH)2-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