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行
,
邱显扬
,
胡真
,
童雄
稀土
以油酸钠为捕收剂,通过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动电位和红外光谱检测分析研究了氟碳铈矿的可浮性及药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当油酸钠浓度为4×10-4 mol·L-1时,氟碳铈矿在pH =7 ~9较宽的范围内有较好的可浮性,与油酸钠溶液形成的高表面活性组分离子-分子缔合物的浓度较大有关.矿物表面的稀土阳离子的水解产物种类及其浓度影响着其可浮性.pH=8~9范围内,稀土阳离子水解优势组分RE(OH)2+和RE(OH)2+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是主要的正活性质点,有利于药剂的化学吸附.在pH =8.3时,油酸钠对氟碳铈矿捕收是化学和物理的共吸附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氟碳铈矿
,
油酸钠
,
溶液化学
,
红外光谱
,
动电位
任瑞晨
,
张乾伟
,
王秀兰
,
李彩霞
,
石倩倩
,
费聿鹏
硅酸盐通报
为了分离出钼尾矿基陶瓷掺料中的方解石、白云石矿物,以水玻璃为抑制剂、油酸钠为调整剂、十二烷基胺为起泡剂,采用浮选方法对辽宁某钼尾矿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热力学计算对油酸钠捕收方解石、白云石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酸根以化学吸附形式与矿物表面Al3+、Ca2+、Mg2+形成难溶油酸盐,附着于目的矿物表面,调整油酸钠的添加量,可实现金云母、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分选富集;pH< 8.87时,油酸根优先捕收金云母;pH >9.3时,油酸根优先捕收方解石和白云石.
关键词:
选钼尾矿
,
方解石
,
白云石
,
油酸钠
张国范
,
冯其明
,
卢毅屏
,
欧乐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用油酸钠为捕收剂, 研究了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可浮性, 并对捕收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油酸钠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捕收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控制, 在pH 4~7范围内, 为化学反应起主要作用, 在pH 7~10以形成离子-分子缔合物为主要因素; 在以油酸钠为捕收剂时, 矿物表面活性Al3+ 数量的不同导致了高岭石和一水硬铝石的可浮性差异, 这为铝土矿正浮选脱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捕收剂
,
一水硬铝石
,
高岭石
,
油酸钠
,
离子分子缔合物
冯博
,
王鹏程
,
王金庆
有色金属工程
doi:10.3969/j.issn.2095-1744.2015.04.011
通过浮选试验、吸附量测试、zeta电位测试和沉降试验,研究油酸钠对微细粒白钨矿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对白钨矿的浮选行为影响较大,细粒级白钨矿浮选回收率低于粗粒级白钨矿.油酸钠是白钨矿的适宜捕收剂,随油酸钠用量增多,细粒级白钨矿回收率增加.油酸钠能在白钨矿表面吸附,增大白钨矿表面接触角的同时促进细粒级白钨矿的团聚,使细粒级白钨矿表观粒度增大,回收率增加.
关键词:
白钨矿
,
微细粒
,
油酸钠
,
浮选
丁建芳
,
姜继森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7.00859
以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油酸钠作为表面改性剂, 通过油酸根离子中的脂肪烃链与高温油相法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表面的亲油性基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 将分散在油相中的Fe3O4纳米粒子转移到水相中. 研究了油酸钠浓度、油相中Fe3O4纳米粒子含量、pH值及温度等条件对改性结果的影响; 用穆斯堡尔谱仪(Mossbauer)、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本方法可有效地将油相法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从油相中转移到水相. 当油酸钠浓度为3mmol/L、Fe3O4纳米粒子在正己烷中浓度为12.28mg·mL-1、 pH为8.6且温度为60℃时, 转移率最高可达86%, 改性后粒子在水相中的含量最高可达10.5mg·mL-1; 改性后磁性粒子在水相中含量较低时, 能够稳定分散较长时间.
关键词:
油酸钠
,
Fe3O4
,
nanoparticles
,
surface modification
王军
,
程宏伟
,
赵红波
,
覃文庆
,
邱冠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金红石在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当油酸钠用量为20 mg/L、pH值为6~8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均在80%以上;当pH =7.5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最高,为85.27%.Zeta电位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油酸钠在金红石表面主要发生了化学吸附,同时也可能存在物理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当pH值为6~8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C17H33COO-和(C17H33COO)22-;而金红石表面Ti4+的羟基化合物主要以[Ti(OH)2]2+和[Ti(OH)3]+形式存在.结合金红石在油酸钠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油酸钠在金红石表面的相互作用原理是,金红石表面解离的Ti4+在水溶液中形成羟基化合物[Ti(OH)2]2+和[Ti(OH)3]+络合在金红石表面成为浮选的活性质点,再与C17H33COO-和(C17 H33COO)22-作用形成Ti(C17H33COO)4,从而使金红石疏水上浮;油酸(C17H33COOH(aq))分子和离子-分子缔合物(C17H33COOH·C17H33COO-)的物理吸附也可能存在.
关键词:
金红石
,
油酸钠
,
溶液化学
,
浮选
赵子粉
,
邵慧萍
,
孙森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4.06.023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 Fe3 O4磁性颗粒,并用油酸钠对其进行包覆改性,以煤油为基液制备出煤油基 Fe3 O4磁流体。对比分析了 pH 值=5和10.5条件下油酸钠包覆的Fe3 O4磁性颗粒的性能差异,得出油酸钠在 pH 值=5时可以更好地包覆在 Fe3 O4磁性颗粒表面,其饱和磁化强度为58.0 A·m2/kg,在此基础上制备出的磁流体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0.2 A·m2/kg,并且 Fe3 O4磁性颗粒分散较均匀。而油酸钠在pH 值=10.5时包覆的 Fe3 O4磁性颗粒,其饱和磁化强度虽然高一些(67.8 A·m2/kg),但制备出的磁流体稳定性较差,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现象。
关键词:
Fe3O4磁性颗粒
,
油酸钠
,
pH值
,
饱和磁化强度
,
分散性
邱显扬
,
何晓娟
,
饶金山
,
汤玉和
,
罗传胜
,
张军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3.015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了氟碳铈矿在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当油酸钠用量5 ×10-5 mol·L-1时,pH =6.5~11范围内,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均在91%以上,在pH=8.5,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最高,为99.77%.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油酸钠作用,氟碳铈矿表面出现了油酸钠中-CH3和-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且氟碳铈矿的CO3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偏移了28.93 cm-1,因此油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在pH =8.5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C17H33 COO-和(C17H33COO)2/3;结合氟碳铈矿在油酸钠捕收剂下的浮选行为,随着pH在2.00 ~8.04范围内上升,油酸钠溶液中C17 H33COO-,(C17 H33 COO)2-含量上升,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也上升;而当pH <5时,油酸钠的优势组分为C17 H33 COOH (aq),但回收率<40%,因此推测是C17 H33 COO-和(C17H33COO)2/3在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从而决定氟碳铈矿的浮选,此外可能存在C17H33 COOH(aq)和C17H33COOH (C17H33COO)-的物理吸附.根据氟碳铈矿晶体化学,由于氟碳铈矿解理0001发育,而在矿物表面容易暴露Ce3+,Ce3+在矿浆水溶液中溶解和水解而生成铈羟基络合物,铈羟基络合物吸附在矿物表面而成为浮选的活性点,Ce羟基络合物再与C17 H33 C0O-和(C17H33COO)2/3反应生成了Ce(C17H33COO)3.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油酸钠
,
傅里叶红外光谱
,
浮选溶液化学
王京
,
杨坤
,
熊隆荣
,
彭华备
,
文玉华
,
李宁
金属功能材料
本文从油酸钠包覆Fe3O4磁性粒子的机理出发,通过FT-IR,TEM,DSC对磁流体的表面结构和包覆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油酸根和磁性粒子间由于库仑力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油酸根中的-C=O均裂成两个相等的-C-O-单键,同磁性粒子表面结合形成第一层化学吸附;溶液中还有过量的油酸钠一端疏水和另一端亲水,是疏水端向第一层靠拢,亲水端伸入水中,物理吸附形成第二层,单是物理吸附并不牢固,最终得到稳定的单层化学吸附油酸钠包覆的磁流体,油酸钠表面活性剂量的理论和实际分析也证明油酸钠是单层包覆在Fe3O4粒子表面.
关键词:
磁流体
,
油酸钠
,
Fe3O4
,
单层包覆
李铁龙
,
王丹
,
金朝晖
,
安毅
,
李淑静
,
孙丽莉
功能材料
采用油酸钠作为包覆剂,在液相体系中制备油酸钠/Fe纳米复合粒子,并用TEM、XRD、FT-IR、DSC-TGA对所制得的纳米复合粒子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油酸钠/Fe纳米复合粒子呈核壳结构,粒度分布窄,其粒径在90nm左右;T-IR和DSC-TGA分析证明纳米铁与油酸钠之间发生了化学键合,具有空气稳定性,而且憎水亲油;将油酸钠/Fe纳米复合粒子与三氯乙烯(TCE)模拟水样反应,发现油酸钠/Fe纳米复合粒子能够与水相中的三氯乙烯(TCE)有良好的接触性,其脱氯效果优于未修饰的纳米铁粒子.
关键词:
纳米铁
,
油酸钠
,
三氯乙烯
,
脱氯
,
空气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