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峰
,
宋仁伯
,
赵超
,
杨富强
,
秦帅
,
徐杨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19.022
轻量化已经成为汽车用钢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对低密度高强韧钢的开发顺应了这一趋势.Al元素的添加,降低钢的密度,同时提高层错能,影响变形机制.从成分设计与制备、变形机制、组织性能及工业化应用等方面,总结Fe-Mn-Al系、Fe-Al系和中锰系低密度高强韧钢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低密度高强韧汽车用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轻量化
,
汽车用钢
,
高强韧钢
,
变形机制
,
Fe-Mn-Al
,
Fe-Al
,
中锰钢
,
K系碳化物
叶仲超
钢铁研究
汽车更轻和更安全是人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采用高强度钢板能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贡献.经过多年研发,武钢已开发出一系列的高强度汽车用钢板,使用这些钢板能使汽车减重并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为满足汽车工业的需要,武钢今后将开发更高强度的汽车用钢板.
关键词:
汽车用钢
,
高强度
,
组织
,
力学性能
,
应用
李卫
,
唐正友
,
王玫
,
丁桦
,
杨平
钢铁
研究了两种不同锰含量的高锰奥氏体钢在室温拉伸变形过程中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钢中锰含量的变化,实验钢在流变应力的作用下出现相变诱导塑性的TRIP效应和孪晶诱导塑性的TWIP效应.在1×10-3 s-1的初始应变速率条件下,锰的质量分数为23.8%的实验钢可达到666 MPa的抗拉强度和67%的伸长率,而锰的质量分数为33%的实验钢可达到540 MPa的抗拉强度和97%的伸长率.并且在10-3~10-1 s-1的初始应变速率范围内,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对于流变应力不敏感,而实验钢的塑性则表现出一定的应变速率敏感性.由于该钢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有望作为新一代高强度、高塑性汽车用钢.
关键词:
高锰奥氏体钢
,
TRIP效应
,
TWIP效应
,
应变速率敏感性
,
汽车用钢
付俊岩
钢铁
叙述了国际上铌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及铌作为微合金化元素在钢中应用的经济性和技术性优势.国际市场铌铁价格的长期稳定使铌微合金化技术成为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伙伴,是保持含铌高强度钢技术创新和使用铌的动力.介绍了高强度管线钢、汽车工业用高级钢板带材及微合金化非调质钢和结构钢等领域中铌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
铌资源
,
微合金化
,
管线钢
,
汽车用钢
,
非调质钢
崔宏艳
,
袁石金
物理测试
针对某钢厂生产的38B3汽车用钢,探伤时发现棒材表面有纵向裂纹的现象,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裂纹试样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38B3汽车用钢棒材表面纵裂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1、Si、Na等氧化物夹渣分布于连铸坯的表层下面,在轧制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沿Al、Si、Na等氧化物夹渣集中处产生裂纹.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工艺以获得高质量的铸坯.
关键词:
汽车用钢
,
探伤
,
纵向裂纹
,
夹渣物
康永林
,
朱国明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40553
首先对中国汽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可能达到3600万辆。伴随汽车迅速发展的同时,汽车用钢也面临安全、环境、资源、能源及成本等方面的挑战。中国汽车的高速增长和庞大的市场为汽车用钢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冶金行业也面临来自非钢材料的激烈竞争和用户方面的挑战。就汽车用钢的发展潜力和钢铁行业可能采取的应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近年汽车用高强钢合金含量的发展、新型高强钢的组织性能精细控制及应用技术、超高强双相钢及新型淬火配分钢的精细组织、冷轧高强钢中的纳米粒子析出控制、热成形钢的工艺与组织性能以及先进高强钢的成形应用技术等。最后,举例介绍了汽车用钢供应商的先期介入(EVI)服务体系的加强与完善。
关键词:
汽车
,
汽车用钢
,
轻量化
,
环境
,
组织性能
李激光
,
黄海亮
,
陈俊岩
钢铁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4.021
采用碳萃取复型技术和采用透射电镜TEM+EDX技术研究分析汽车用超细晶亚稳钢热轧板和两相区不同退火时间钢板中析出物的尺寸、形态、分布和成分组成.结果表明:热轧板中主要析出物为类似正方形TiN、椭圆状NbTi(CN)和细小圆球状NbC,TiN析出于浇铸过程,在轧制冷却过程中,Nb、C元素以TiN粒子为形核点析出的复杂析出相NbTi(CN),NbC析出于位错与亚晶界处;在两相区退火过程中,部分碳化物固溶于奥氏体中,未固溶的析出物相互吞并粗化,为典型的Oswald熟化机制;在两相区退火初期,有矩形TiN析出物析出,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析出物形貌向圆形和椭圆形发展,进一步粗化,保温6h以后,析出物为NbTi(CN)和NbC,未发现TiN析出物.
关键词:
汽车用钢
,
超细晶
,
两相区退火
,
析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