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
刘树森
,
任军
,
牛燕燕
,
郑华艳
,
赵强
,
崔丽萍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0.91147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将CuCl快速分散到载体表面制得CuCl/SiO2-TiO2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N2吸附-脱附、热重、H2程序升温还原和CO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制备的催化剂中CuCl和载体发生了强相互作用,比传统加热制备的催化剂中形成更多的易还原铜物种,吸附CO的能力更强.在甲醇液相氧化羰摹化反应中,微波辐射制备的催化剂上甲醇转化率为11.7%,碳酸二甲酯选择性达96.5%,高于相同条件下传统加热制备催化剂的活性.
关键词:
微波辐射
,
氯化亚铜
,
二氧化硅
,
二氧化钛
,
负载型催化剂
,
甲醇
,
氧化羰基化
,
碳酸二甲酯
莫婉玲
,
黄荣生
,
熊辉
,
刘海涛
,
李光兴
催化学报
研究了CuCl与含氮杂环化合物配体1, 10-菲咯啉(phen)和N-甲基咪唑(NMI)形成的配合物催化剂对甲醇/乙醇氧化羰化一步合成碳酸甲乙酯(MEC)反应的催化活性. 讨论了配体的配比、甲醇和乙醇的相对用量、温度及压力等因素对甲醇和乙醇的转化率及MEC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CuCl/phen/NMI原位配合物催化剂对氧化羰化一步合成MEC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配体phen及NMI对反应产物的选择性有明显的调变作用,甲醇和乙醇的配比对产物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在V(MeOH)/V(EtOH)=0.25,c(CuCl)=0.20 mol/L,n(CuCl)∶n(NMI)∶n(phen)=1∶1.25∶1.25,p=2.40 MPa,θ=120 ℃的条件下反应2 h,甲醇的转化率为44.3%,乙醇的转化率为22.3%,MEC的产率为10.4%.
关键词:
甲醇
,
乙醇
,
氧化羰化
,
碳酸甲乙酯
,
氯化亚铜
,
菲咯啉
,
甲基咪唑
,
配合物催化剂
,
Schiff碱
刘植昌
,
张彦红
,
黄崇品
,
高金森
,
徐春明
催化学报
用CuCl对Et3NHCl/AlCl3离子液体进行改性,并考察了其对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烷基化油的收率达到178%,C8组分的含量达到85%,辛烷值(RON)达到94.8. 通过结构组成及电荷分布分析可知,在CuCl改性的Et3NHCl/AlCl3离子液体中形成了新的配位结构AlCl4CuCl-,它作为更好的碳正离子受体,在反应过程中可降低碳正离子的浓度,进而降低烯烃的聚合程度,抑制较长碳链烷烃的生成,改善烷基化油的组成.
关键词:
氯化亚铜
,
三乙基氯化铵
,
氯化铝
,
离子液体
,
异丁烷
,
丁烯
,
烷基化
李季
,
张磊
,
杨春晖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提高产率、降低成本,采用反歧化法制备了催化剂氯化亚铜,研究了硅粉和氯化亚铜经过微波预处理直接法合成三甲氧基硅烷,利用XRD、XRF、S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索了不同工艺条件对硅粉转化率、产物选择性和产物收率的影响.正交实验表明,各因素对产物收率影响的由大至小顺序为:硅粉占溶剂质量比例、反应温度、甲醇加入速度、催化剂占硅粉质量比例、微波预处理时间、搅拌速度.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下,三甲氧基硅烷的产物收率最高达到84.94%.
关键词:
三甲氧基硅烷
,
氯化亚铜
,
微波
,
正交实验
李忠
,
孟凡会
,
任军
,
郑华艳
,
谢克昌
催化学报
通过掺杂Al对无定形层析硅胶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固体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Cl/SiO2-Al2O3催化剂,并考察了它在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掺杂Al制备的SiO2-Al2O3载体仍保持了硅胶的无定形结构,比表面积降为200 m2/g, 但表面酸性明显增强,具有B酸中心. CuCl不仅分散于SiO2-Al2O3载体表面,而且与载体表面的B酸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形成了表面Cu+物种,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为148 m2/g, 且两种Cu+物种共同构成了催化活性中心. 当CuCl/SiO2-Al2O3催化剂的Si/Al比为5, 在500 ℃焙烧时,催化剂上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碳酸二甲酯的选择性和时空收率分别达到74%和1.27 g/(g*h).
关键词:
氯化亚铜
,
硅铝复合氧化物
,
甲醇
,
氧化羰基化
,
碳酸二甲酯
王群
,
徐爽
,
王科技
,
张博
,
李国栋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8.01.001
在本文中,以由氯化亚铜纳米棒组成的薄膜为前驱体,分别通过气-固相的硫化和氧化反应获得了由直径150到200纳米,长度达数微米的硫化铜管组成的薄膜和粒径为150到200纳米的氧化铜纳米/微米晶所组成的薄膜.利用XRD,SEM,TEM测试方法对薄膜的晶化度,纯度,形貌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制备的薄膜具有大尺寸,高比表面积,构筑单元为单晶的特点.研究表明,硫化铜纳米/微米管是通过克肯达尔效应形成的,而氧化铜纳米/微米晶是氯化亚铜与空气反应通过类似于化学气相沉积过程形成的.
关键词:
氯化亚铜
,
硫化铜
,
氧化铜
,
薄膜
汤建萍
,
曾宪标
,
李添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了以氯化亚铜/乙二胺/苄氯体系引发苯乙烯聚合反应,可以得到数均分子量高达2.3×105,分子量分布窄(MWD<1.6)的聚合产物.在聚合反应时间6 h左右聚合转化率可以高达90%,在聚合温度90℃~120 C范国内,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均小于1.63;测定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p=kp·[M]·[Y]1/2,聚合反应表现活化能为50.13 kJ/mol.
关键词:
氯化亚铜
,
乙二胺
,
苄氯
,
苯乙烯
,
聚合反应
,
分子量分布
黎军
,
马正飞
,
黄丽娜
,
刘晓勤
,
姚虎卿
催化学报
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活性炭载体表面CuCl活性组分的单层分散行为. 以C16H10,C13H9和C12H12原子簇模型模拟活性炭表面,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计算得到了CuCl在活性炭表面分散的活性位、稳定构型、相互作用能以及单层分散阈值. 结果表明,CuCl以铜端垂直附着在活性炭表面的顶位和桥位上,相互作用能为76.84~80.79 kJ/mol,单层分散阈值为0.471 g/g. 而XRD测得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467 g/g,与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一致; 按照密置单层模型计算得出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941 g/g,远大于实验测定结果. 因此,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可以得到活性炭表面活性组分单层分散的丰富信息,并能确定活性组分的单层分散阈值.
关键词:
单层分散阈值
,
密度泛函理论
,
活性炭
,
氯化亚铜
保积庆
,
徐劼
膜科学与技术
试验利用膜电解分离技术对氨性含铜蚀刻废液的再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考察了槽电压、阳极液pH值、电解时间等因素对膜电解电流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电解条件:槽电压2.80 V、阳极液初始pH为9.07、电解时间3.0h时,此时电流效率可达94.0%.电解后的阴极液用于制备氯化亚铜,试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水解反应温度为20℃,按理论反应摩尔比为1∶1.056的比例加入亚硫酸钠,再加入阴极液体积1.2倍的HCl(1∶1)溶液调节溶液pH为3.5,稀释倍数为11的条件下,氯化亚铜产率达到64.32%,纯度为99.13%.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操作方便、简单可行,是处理蚀刻废液、回收铜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蚀刻废液
,
膜电解
,
电流效率
,
阳极液
,
阴极液
,
氯化亚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