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天马山矿石金、砷、硫的选矿分离回收工艺试验研究

王珩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3.10.010

天马山矿矿石属含砷高硫难选金矿石,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工艺试验研究,采用优先浮选金、次氯酸钙作氧化剂氧化浮选分离黄铁矿和毒砂、磁选分离磁黄铁矿和毒砂工艺流程,综合回收金、硫、砷,取得了较好的选别指标.此工艺比较适合天马山矿石性质和该矿实际生产情况.

关键词: 金、砷、硫 , 毒砂 , 黄铁矿 , 磁黄铁矿 , 次氯酸钙 , 氧化抑制 , 浮选分离 , 磁选

国外某毒砂型金矿提取预富集工艺技术研究

杨林 , 李晓阳 , 简胜

贵金属

国外某金矿属于毒砂型金矿,原矿含金3.25 g/t,金主悹微细颗粒形态赋存于黄铁矿及毒砂中。采用浮恒方法对该金矿进行提取预富集,浮恒回收的主悹目的矿物为含金黄铁矿及毒砂,经济合理地提高目的矿物的解离度及采用恒择性良好的捕收剂是强化回收目的矿物的有效手段,通过工惤流程及悸剂制度的优化,最大化提高预富集精矿中金的回收率。

关键词: , 黄铁矿 , 毒砂 , 预富集

广西某难处理金矿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杨洪英 , 杨立 , 范有静 , 陈刚 , 赵玉山 , 吕久吉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3.04.006

研究了广西某难处理金精矿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粒度分布和金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金的品位为144g/t,银的品位为35g/t,砷含量为22.5%.金、银含量在各粒级中分布不均匀,不同粒级金、银品位不同,在<74μm粒级中金的品位最高达154.0g/t,银的品位为45g/t,砷为24.6%.金的载体矿物主要是毒砂,其次是黄铁矿,金以超微细粒和次显微金包裹于毒砂和黄铁矿中.

关键词: 难处理金矿 , 金赋存状态 , 载金矿物 , 毒砂 , 黄铁矿

金精矿生物氧化过程中砷的氧化行为初探

金世斌 , 马金瑞 , 郝福来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9.08.011

用金精矿和砷精矿配出含砷量分别为2.46 %、8.23 %、14.00 %的3个试样,分别进行生物氧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氧化液中三价砷含量与试样的砷含量有关.含砷较低的试样氧化时,氧化液中三价砷含量很低,溶液中砷大部分为五价砷;试样含砷越高,氧化液中三价砷含量越高,五价砷含量越低;氧化液中三价砷含量越高,则二价铁含量越高,Eh越低.由试验结果分析, 生物氧化过程中毒砂中砷主要被Fe3+氧化,是间接作用机理的生物氧化过程.

关键词: 含砷金精矿 , 毒砂 , 生物冶金 , 三价砷

不同含砷类型金矿的细菌氧化-氰化浸出

崔日成 , 杨洪英 , 富瑶 , 陈森 , 张硕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对含砷类型不同的金精矿和单矿物进行细菌氧化-氰化浸出研究,分析毒砂和雄黄对金精矿细菌氧化-氰化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细菌氧化过程中,含砷金精矿中的毒砂易被氧化分解,经过192 h的细菌氧化后,脱砷率可达93.10%;而雄黄无法被细菌氧化分解,且影响细菌活性,延长浸矿的停滞期;在氰化浸出过程中,毒砂非常稳定,不参与任何副反应;而雄黄易与CN-及保护碱发生副反应,且产生的沉淀物质会在金粒表面形成薄膜,从而降低氰化浸出效率.

关键词: 雄黄 , 毒砂 , 细菌氧化 , 氰化浸出

难处理金矿浸出预处理过程的FeS2-FeAsS-H2O系电位-pH图

金创石 , 张廷安 , 牟望重 , 曾勇 , 刘燕 , 吕国志 , 蒋孝丽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11.02.011

难处理金矿中,金为微细浸染型嵌布在黄铁矿和毒砂的晶格中而不能被充分浸出.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绘制了298.15KFeS2-FeAsS-H2O系的电位-pH图,由图可知黄铁矿和毒砂均可以被O2等氧化剂分解.FeAsS的稳定区完全包含在FeS2的稳定区范围内,说明在酸性条件下毒砂比黄铁矿的稳定性差,更容易被分解.当电位及酸度较高时,黄铁矿及毒砂中的硫以稳定的HSO4-、SO42-形式存在,而砷以H3AsO4的形式存在,表明预处理过程能够将包裹在金表面的硫化矿物解离脱除.热力学计算的结果为难处理金矿的浸出预处理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难处理金矿 , 预处理 , 电位-pH图 , 黄铁矿 , 毒砂 , FeS2-FeAsS-H2O系

氧化亚铁硫杆菌(SH-T)氧化毒砂的机理

杨洪英 , 杨立 , 魏绪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采用优良的氧化亚铁硫杆菌SH-T菌株对含金毒砂抛光片和纯毒砂粉末进行氧化试验, 并作了定时定域的显微观察分析, 研究了每一阶段毒砂表面的性质和毒砂氧化膜的形成过程。 毒砂在细菌氧化后覆盖了黄色氧化膜, 抑制了细菌的快速氧化。 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对细菌氧化产物进行物相分析, 结果表明氧化物的主要成分为黄钾铁矾, 其次为砷华。 细菌氧化膜的X射线光电子谱分析表明毒砂晶体中As表现出[AsS]2-→As(Ⅲ)→As(Ⅴ)的价态变化过程, 揭示了细菌氧化过程中毒砂形貌变化规律和晶体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氧化亚铁硫杆菌 , 毒砂 , 细菌氧化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