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胜
,
林瑞珍
,
郑良杰
,
陈磊
,
孟聪
功能材料
分别以水、碳酸氢氨、偶氮二甲酰胺/氧化锌(m(AC)/m(ZnO)=2:1)为发泡剂,废纸浆为增强体,木薯淀粉为基质,聚乙烯醇(PVA)为增韧体,甘油和尿素作为复合增塑剂,辅以其它的各种助剂,利用挤出发泡法制备出可生物降解复合发泡材料,它们分别记作WPS、NPS、APS.并分别讨论和比较这些发泡材料的密度、发泡倍率、吸水性、热稳定性以及泡孔形态.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材料的表观密度先减少后增加,发泡倍率、吸水率则先增加后减少;NPS的热稳定性能最佳,APS稳定性次之,WPS稳定性最差;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材料泡孔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孔径先减小后增大,APS泡孔大小较WPS、NPS分布均匀,泡孔数量较WPS、NPS分布多.
关键词:
废纸浆
,
木薯淀粉
,
发泡倍率
,
吸水率
,
泡孔形态
张忠庆
,
林晓艳
,
罗学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木薯淀粉(CS)接枝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共聚物(CS-g-St/Ba),并且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以聚己内酯(PCL)为核层,CS-g-St/Ba为壳层的核壳结构纤维膜.分析了核层PCL浓度和流速对纤维形貌的影响,随着核层PCL浓度的增加,珠状纤维逐渐减少,最后形成无珠粒纤维,且纤维的平均直径逐渐增大,随着核层PCL流速的增加,纤维的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大;通过对核壳纤维的透射电镜和纤维断面扫描电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壳层CS-g-St/Ba和核层PCL;红外光谱分析表明,St和Ba能同时接枝在CS骨架上,核壳纤维膜中同时含有CS-g-St/Ba和PCL;核壳结构纤维膜的拉伸强度为1.58 MPa,弹性模量为12.63 MPa.相对于单轴静电纺CS-g-St/Ba和PCL纤维膜,核壳结构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关键词:
木薯淀粉
,
同轴静电纺丝
,
核壳结构
,
自由基聚合
,
聚己内酯
黎演明
,
李秉正
,
潘丽霞
,
黄慨
,
杨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三甲基氯硅烷(TMCS)对木薯淀粉进行疏水化处理,并通过热压混合法制备了硅烷化改性木薯淀粉/聚碳酸亚丙酯(TMCS-Stareh/PPC)共混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共混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甲基氯硅烷基团被成功引入到木薯淀粉颗粒表面;热压成型后TMCS-Starch由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形态,并与PPC具有明显的氢键作用.研究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结果表明PPC可以明显改善共混膜的韧性和耐水性能,当TMCS-Starch与PPC的质量比为3/7时,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达到601.2%,吸水率和淀粉溶出率分别较TMCS-Starch膜降低了17.15%和85.29%.
关键词:
木薯淀粉
,
聚碳酸亚丙酯
,
共混膜
,
硅烷化
,
耐水性
刘钰馨
,
莫羡忠
,
庞锦英
,
杨芳
,
李建鸣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通过添加聚乙烯醇( PVA)、二氧化硅( SiO2)到木薯淀粉中,采用熔融密炼法制备热塑性木薯淀粉( TPS)/PVA/SiO2共混材料,研究共混材料的吸水性、生物降解与熔融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iO2用量的增加, TPS/PVA/SiO2共混体系的吸水率增加, TPS/PVA (1799)/SiO2共混材料的吸水率高于 TPS/PVA (1788)/SiO2共混物。表面改性后SiO2的TPS/PVA/SiO2共混物的吸水率低于未改性SiO2。随着SiO2用量的增加,TPS/PVA/SiO2共混物的生物降解降低,共混物的熔融峰增高,而熔融焓降低。
关键词:
木薯淀粉
,
聚乙烯醇
,
二氧化硅
,
稳定性能
张玺
,
范力仁
,
罗文君
,
曾鸣
,
郑梯和
功能材料
以木薯淀粉(CSt)和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硝酸铈铵与过硫酸铵为复合引发剂(CAN--S2O28-),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聚乙二醇6000(PEG 6000)为成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复合PEG(PEG/CSt-g-PAAm)水凝胶材料.研究了PEG对水凝胶溶胀行为的影响,以及PEG/CSt-g-PAAm与CSt-g-PAAm两种凝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EG6000的加入对凝胶材料的重复使用性能有显著改善作用,并可显著增加凝胶的溶胀速率及溶胀能力,温度可以影响PEG/CSt-g-PAAm凝胶的溶胀速率.
关键词:
水凝胶
,
木薯淀粉
,
PEG
,
接枝共聚
,
溶胀
陈展云
,
彭惠梅
,
蒋林斌
,
王东耀
,
刘汝锋
,
尚小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通过正交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及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方法表征产物结构.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丙烯酸:淀粉=3.5,丙烯酸中和度=83.3%,过硫酸钾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别为淀粉用量的3.0%和0.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问3 h,产物吸水率>800g/g.聚合过程中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并且接枝反应破坏了淀粉颗粒结晶结构,接枝产物趋于无定型结构.
关键词:
反相乳液
,
接枝共聚
,
木薯淀粉
,
丙烯酸
,
结构表征
付惠
,
李向红
,
李云仙
,
刘建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木薯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制备的天然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SGA),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绿色”缓蚀剂。本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EI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首次研究了SGA在1.0mol/LHCl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SGA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EIS谱呈半圆容抗弧,电荷转移电阻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SEM表明SGA在钢表面吸附形成了致密的缓蚀剂膜层。
关键词:
钢
,
盐酸
,
木薯淀粉
,
接枝共聚物
,
缓蚀剂
谢新玲
,
童张法
,
黄祖强
,
张友全
,
廖丹葵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机械活化30 min木薯淀粉(C30-st)和丙烯酰胺(AM)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法合成C30-st与AM接枝共聚物(C30-st-g-PAM),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手段对接枝共聚物进行结构分析和聚合机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AM成功接枝于C30-St上;C30-st-g-PAM具有网状多孔洞结构,共聚反应在淀粉的无定型区和结晶区同时发生,反应不属于表面控制模型;共聚反应改变了原淀粉的聚集状态,接枝产物基本上为无定型的聚集态结构;热稳定性比原淀粉接枝共聚物(C-st-g-PAM)增强;(C30-st-g-PAM的粒度一般在15 μm~30 μm.
关键词:
木薯淀粉
,
机械活化
,
反相乳液
,
接枝共聚物
,
机理
,
表征
付惠
,
李向红
,
李云仙
,
刘建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木薯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制备的天然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SGA),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绿色”缓蚀剂。本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EI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首次研究了SGA在1.0mol/LHCl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SGA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EIS谱呈半圆容抗弧,电荷转移电阻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SEM表明SGA在钢表面吸附形成了致密的缓蚀剂膜层。
关键词:
钢
,
盐酸
,
木薯淀粉
,
接枝共聚物
,
缓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