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板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杨军 , 李静 , 张涛 , 张清辉 , 陈刚 , 王泽林

钢铁

研究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板组织、力学性能及焊接性能.结果表明,在低碳贝氏体钢基础上,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硅元素,利用其在贝氏体组织转变过程中抑制碳化物析出作用,得到由非等轴铁素体加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M-A)岛或由板条状铁索体及其板条间残余奥氏体(Ar)膜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以此得到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又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同时具有较好的焊接性能.

关键词: 耐磨板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组织 , 性能

含Al超细晶粒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转变的热模拟

齐锦刚 , 张东军 , 杨洋 , 邱海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为改善超细晶粒钢焊缝热影响区(HAZ)组织软化问题,对不同Al含量的Fe-Mn-Si超细晶粒钢进行了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冷速条件下,此类钢随Al元素添加量的变化,组织从上贝氏体转变为无碳化物贝氏体,且随Al含量的不同,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其形态存在明显变化.另一方面,适当Al含量可增加此类钢种焊接条件下贝氏铁素体的形核数量,造成晶粒细化.残留奥氏体相数量与形态变化及晶粒细化是含Al超细晶粒钢HAZ区韧性提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Al添加 , 超细晶粒钢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韧性 , 残留奥氏体

轧后冷却工艺对Si-Mn-Cr-Ni-Mo低合金超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万德成 , 董长征 , 蔡庆伍 , 张恒磊

材料热处理学报

设计了一种以无碳化物贝氏体为主要组织的1500 MPa级Si-Mn-Cr-Ni-Mo系超高强度钢,对比研究了实验钢轧后经空冷、先水冷至550℃后空冷和先水冷至450℃后空冷3种冷却工艺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实验钢轧后直接空冷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M/A组织,先水冷后空冷得到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马氏体组织.组织中对性能尤其是韧性性能有显著影响的残留奥氏体薄膜的形貌和分布随冷却工艺的变化而变化,空冷冷却残留奥氏体薄膜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先水冷再空冷冷却残留奥氏体薄膜不仅存在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在板条内部也可以观察到少量细小的膜状残留奥氏体,分割贝氏体铁索体板条,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有益于实验钢力学性能的提升.先水冷至550℃后空冷,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可达1600 MPa,-20℃冲击吸收功为28 J,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

关键词: 超高强钢 , 冷却工艺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残留奥氏体

X100管线钢焊接接头强韧化研究

李继红 , 陈飞绸 , 郑雯 , 毕宗岳 , 张敏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X100管线钢匹配其专用焊丝在不同热输入下进行埋弧焊接试验,获得的焊接接头焊缝区组织均为准多边形铁素体、无碳贝氏体的整合组织,区别在于相比例、大小、形态和分布的不同;焊接热输入为15.75 kJ/cm,焊接熔池场温度最适宜,焊缝区准多边形铁素体含量为70.5%,无碳化物贝氏体为28.8%,所得焊接接头强韧性最优异.研制渣系中MnO严格控制在8%最适宜;Al2O3控制在22%~28%,能起到有利脱渣的作用,不会增加焊缝氧含量和接头氧化物夹杂的含量.

关键词: X100管线钢 , 焊缝区 , 准多边形铁素体 , 无碳化物贝氏体

回火工艺对1200 MPa级贝氏体钢轨组织性能的影响

许亚娟 , 周清跃 , 陈朝阳 , 张银花 , 周镇国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贝氏体钢轨钢不同工艺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50℃回火4h及以上,贝氏体钢轨屈服强度大于10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200 MPa,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大于15%和45%,室温冲击功大于150 J;在450~550℃回火时,出现明显的回火脆性.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贝氏体轨钢以粒状贝氏体组织为主,残留奥氏体在板条间以M-A岛状形式分布.不同回火温度及3%拉伸变形后试验贝氏体轨钢残留奥氏体的测定结果表明,350℃回火时的残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最好.贝氏体钢轨的强韧性随回火温度的变化与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贝氏体钢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回火工艺 , 机械稳定性

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电镜研究

徐荣杰 , 杨静 , 严平沅 , 王晓峰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7.01.003

文章研究了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钢理想的显微组织是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组织强化(包括细晶强化)是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钢主要的强化方式,低水平的钒含量对析出强化没有贡献.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钢 , 精细结构 , 析出强化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显微组织

变形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杨玉 , 陈昕 , 金纪勇 , 王英海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11951/j.issn.1005-0299.20150416

为合理制定Si-Mn-MO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真空条件下开展了变形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性能影响的热模拟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等设备,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微观组织观察等技术分析手段,对热模拟试样进行了组织观察和硬度检测分析,绘制了Si-Mn-MO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不同变形温度的动态CCT曲线,得出了变形温度对其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变形温度越低,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相变温度越低,组织越细小,先析铁素体越易析出,越有利于提高贝氏体钢的强硬性和韧塑性。

关键词: 无碳化物贝氏体 , 贝氏铁素体板条 , 变形温度 , 铁素体 , 热模拟 , 动态CCT曲线

Mo和Ni对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组织转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陈雨来 , 董长征 , 蔡庆伍 , 万德成 , 李亮 , 齐越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13.09.004

测定了不含Mo和Ni、含Ni和含Mo三种成分实验钢的CCT曲线,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连续冷却及轧后空冷条件下三种钢的显微组织变化,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少量Mo和Ni能有效延迟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CCT曲线中高温铁素体相变,降低Ms点,促进贝氏体相变.Mo和Ni的添加可使实验钢轧后空冷组织由铁素体+粒状贝氏体+M/A混合组织转变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BF+ AR),Ni对贝氏体板条的细化作用比Mo显著,但组织中会出现少量粗大贝氏体;Mo对轧后相变过程中粗大贝氏体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获得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均匀性更好.Mo和Ni均可有效提高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其中Ni对抗拉强度的提升作用强于Mo,而Mo则更有利于冲击韧性的提高.含Ni的2#实验钢抗拉强度比不加Ni和Mo的1 #实验钢提高252MPa,含Mo的3#实验钢-20℃下冲击吸收功比1 #提高11J.

关键词: Mo/Ni , 高强钢 , 显微组织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力学性能

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高强度钢的组织与性能

杨福宝 , 白秉哲 , 刘东雨 , 常开地 , 韦东远 , 方鸿生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4.03.014

阐述了新型Mn-ai-Cr系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CFB/M)复相钢的组织与合金设计思想;研究了复相钢在空冷条件下的组织及其精细结构,并系统地总结了实验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相高强钢在具有优良的强韧性能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延迟断裂抗力和抗疲劳破坏能力,其强韧性的提高归于其独特的组织结构:贝氏体碳化物被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所取代,大大改善了复相钢的回火稳定性和疲劳性能,稳定的残余奥氏体薄膜作为不可逆氢陷阱,并显著提高了钢的抗氢脆能力.

关键词: 无碳化物贝氏体 , 复相钢 , 残余奥氏体 , 延迟断裂 , 疲劳性能

70Si3MnCrMo钢中贝氏体及其回火稳定性

赵佳莉 , 张福成 , 于宝东 , 刘辉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60212

对一种新型70Si3MnCrMo钢进行了等温和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热处理.利用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试验钢的力学行为,利用XRD、SEM和TEM等方法对试验钢进行了相组成分析和微观组织形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经等温贝氏体相变,其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出现在200℃回火,强塑积为26.4 GPa·%.经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其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出现在300℃回火,强塑积达到28.6 GPa·%.回火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热处理后的组织为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这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由超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而获得超高强度,由一定量的高碳残余奥氏体来保证较高的塑性和韧性.试验钢经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其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中出现了超细亚单元,并且残余奥氏体呈薄膜状和小块状两种形态分布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这两种形态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不同.拉伸试样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持续发生TRIP效应,直至全部残余奥氏体都发生转变生成应变诱发马氏体,从而使钢得到更好的强、塑性配合,表现出十分优异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 无碳化物贝氏体 , 高硅钢 , 力学性能 , 微观组织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