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
朱祥伟
,
徐挺
,
尹大强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7.2015020403
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Danio rerio)的运动行为实验,评价了在光照-黑暗周期刺激下BDE17(2,2’,4-tribromodiphenyl ether)和4’-OH-BDE17(4’-Hydroxy-2,2’,4-tribromodiphenyl ether)暴露对幼鱼运动行为效应,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了这两种化合物与斑马鱼视黄酸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揭示运动行为效应的机制.BDE17暴露没有改变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行为,而50 μg·L-1 4’-OH-BDE17暴露却造成斑马鱼幼鱼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出现运动活跃现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BDE17和4'-OH-BDE17与斑马鱼视黄酸受体的结合能力都不如视黄酸(Retinoic acid,RA)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 μg·L-1 4’-OH-BDE17暴露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而BDE17暴露组荧光素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4’-OH-BDE17通过直接与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s,RARs)结合来诱导视黄酸受体转录活性,而BDE17则不能直接与视黄酸受体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4’-OH-BDE17暴露可能通过诱导视黄酸受体转录活性,干扰视黄酸动态平衡,造成神经系统发育损伤,进而改变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行为,而BDE17暴露则不能.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
斑马鱼
,
神经行为毒性
,
视黄酸受体
,
报告基因
,
分子对接
周添
,
董庆磊
,
沈阳
,
葛淑萍
,
张勤
,
罗祥林
,
王贵学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为了探究金纳米颗粒(Au NPs)的表面自组装亲疏水性修饰及其生物学效应,通过自组装技术制备SH-(CH2)11OH和SH-(CH2)11CH3不同配比修饰的Au NPs,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粒度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修饰后的表面形貌与结构特征.用体视显微镜观察Au NPs修饰后对斑马鱼胚胎/幼鱼表型的影响.用MMT、NO含量试剂盒、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剂盒检测Au NPs修饰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毒性和功能指标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TEM检测Au NPs修饰后被HUVECs摄入情况.结果表明,用SH-(CH2)11OH修饰比用SH-(CH2)11CH3修饰的Au NPs毒性大,当修饰Au NPs的SH-(CH2)11OH和SH-(CH2)11CH3配比为50∶50时毒性最小.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
自组装单分子层
,
亲/疏水性基团
,
生物学效应
,
斑马鱼
马晨
,
崔福斋
,
王秀梅
材料导报
在基因突变的dml型斑马鱼中第一次发现纳米力学性能的明显改变.与野生型斑马鱼骨相比,基因突变的dml型斑马鱼的蚋米压痕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均大大降低.断裂表面的SEM形貌照片进一步揭示了在基因突变的鱼骨中,正常骨的夹板状结构不再存在,形成的微裂纹使力学性能减小,与正常鱼相比,骨的脆性明显增加.
关键词:
基因突变
,
纳米压痕
,
斑马鱼
,
骨
王玉佩
,
张红
,
周鑫
,
周蓉
,
甘露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1.094
斑马鱼胚胎最初为研究发育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重要模式动物,20世纪90年代关于斑马鱼胚胎研究的文章每年不足100篇,到本世纪初期已上升到每年1000余篇,目前这个数字正呈指数增长,斑马鱼胚胎的研究范围与应用价值正也随之逐步提升。该文综述了斑马鱼胚胎在电离辐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电离辐射诱导斑马鱼的毒性作用、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信号转导机制,以及利用斑马鱼对辐射防护剂与增敏剂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利用斑马鱼胚胎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其中包括一种具有物理激发、化学刺激作用的线粒体内活性氧(ROS)诱导剂,在非条件刺激下利用斑马鱼检测该物质的毒性,发现610μL/mL的该物质无胚胎发育毒性,然而,在一定波长的光刺激下可造成DNA双链断裂,在理论上是一种潜在的辐射增敏剂。
关键词:
斑马鱼
,
胚胎
,
电离辐射
,
细胞毒性
,
DNA损伤
,
辐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