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
Y.Furusawa
,
A.Kitagawa
,
M.Kanazawa
,
金晓东
,
戴中颖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7.02.002
介绍了β缓发粒子衰变放射性束9C辐照处于不同贯穿深度上人类唾液腺细胞的深度存活效应.与稳定的12C束流相比,放射性9C束流在其Bragg峰区附近展示了增强的生物学效应,即细胞的致死效率明显增强.探讨了放射性束9C在其Bragg峰区展示增强生物学效应的生物物理机制,并介绍了利用另一种放射性束8B进行辐照生物学效应研究的新进展.最后,提出了一些利用放射性束可进行的辐照生物学效应前沿研究.
关键词:
放射性束
,
9C束流
,
增强的生物学效应
,
生物物理机制
叶飞
,
李强
原子核物理评论
癌症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放射治疗是癌症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重离子束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上所具有的优势,它已成为放疗用的最佳射线.简述了重离子治癌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特点,详细讨论了在医学物理和放射生物学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若干热点问题.
关键词:
重离子治癌
,
加速器
,
放射性束
,
远后效应
,
肿瘤干细胞
张立勇
,
许世伟
,
何建军
,
H. Yamaguchi
,
S. Kubono
,
Y. Wakabayashi
,
陈思泽
,
胡钧
,
马朋
,
Y. Togano
,
T. Hashimoto
,
D. Kahl
,
T. Teranishi
,
陈若富
,
王宏伟
,
田文栋
,
郭冰
,
S. Hayakawa
,
N. Iwasa
,
T. Yamada
,
T. Komatsubar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4.385
在X射线暴高温高密度的环境中,18Ne(α, p)21Na很可能是由热CNO循环突破到rp过程的一个重要反应。到目前为止,人们测得的反应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中用CRIB(CNS Radioactive Ion Beam separator)提供的21Na放射性束轰击8.8 mg/cm2的聚乙烯厚靶,利用放置在θlab=-14°,0°,14°处的3套硅条探测器望远镜阵列对反冲轻粒子进行鉴别和测量,测得在一段能区(Ex=5.5~9.2 MeV)内21 Na(p, p)21 Na的激发函数。通过对21 Na(p, p)共振弹性散射截面进行R矩阵拟合,得到了22 Mg共振能级的自旋宇称以及质子宽度等信息,从而为计算18Ne(α, p)21Na反应率提供了实验参数。
关键词:
核天体物理
,
X射线暴
,
放射性束
,
厚靶方法
,
共振散射
金孙均
,
王友宝
,
苏俊
,
颜胜权
,
李云居
,
郭冰
,
李志宏
,
曾晟
,
连钢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2.03.274
在日本东京大学CRIB次级束装置上,用长气体靶开展了22Na+α共振散射的厚靶实验研究.针对长气体靶实验中的两体运动学重构问题,提出了一套包括构建空间复杂几何关系、计算能量损失以及反应运动学的逐事件分析方法;对22Na+α共振散射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构分析,得到了Ec.m.=4.2~5.4 MeV区间22Na(α,α)的激发函数,从实验的激发函数中观测到了复合核26Al 5个较为明显的共振峰.鉴于26Alα共振态的衰变模式比较复杂,本工作发现的26Al新共振态的能级性质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
放射性束
,
长气体靶
,
厚靶方法
,
运动学重构
,
激发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