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志
,
李磊
,
谢劲松
,
刘德民
,
张灯堂
,
杨小芬
黄金
doi:10.11792/hj20130803
豫西地区近EW向展布一条变质核杂岩带,自西向东由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崤山变质核杂岩和熊耳山变质核杂岩等多个变质核杂岩组成。豫西地区的小秦岭金矿田、崤山金矿田和熊耳山金矿田,在空间上分别对应于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崤山变质核杂岩和熊耳山变质核杂岩,金矿床产于变质核杂岩不同层次的拆离断层内。研究区金矿床的成矿年龄集中分布于133~122 Ma和115.3~114.34 Ma 2个时期,且以前一个成矿时期为主,与变质核杂岩SEE-NWW向区域性伸展阶段(135~123 Ma)和后期垮塌伸展阶段(116 Ma)能够很好的吻合,说明豫西地区变质核杂岩平行于造山带的SEE-NWW向区域性伸展阶段是金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垂直于造山带的后期垮塌阶段是金矿床的另一个成矿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典型矿床的成矿特征,结合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演化、控矿机理的研究,揭示出变质核杂岩对研究区金矿床的类型、规模、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控制作用,指导该地区的金矿找矿工作。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
金矿床
,
控矿作用
,
豫西地区
,
华北陆块南缘
张贞翔
,
程国繁
,
何英
,
唐兴进
,
苏信明
黄金
doi:10.11792/hj20140705
板昌逆冲推覆构造带不仅是对黔西南地区表层地壳变形具有重要影响的构造边界,而且对烂泥沟特大型金矿床、百地金矿床、尾排金矿床、岩架金矿床等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以区域构造成矿学理论为指导,在板昌逆冲推覆构造带近年探矿新资料及新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该构造带的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讨论该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目的在于继续深入研究黔西南地区构造特征与金矿成矿规律,为大区域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实现区域找矿取得突破提供新的思路及科学依据。
关键词:
板昌推覆构造
,
控矿作用
,
卡林型金矿床
,
黔西南
,
贵州
王梁
,
王根厚
,
贾丽琼
,
雷时斌
,
李文良
,
陶宏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2.02.003
阳山金矿带内构造变形复杂强烈,对构造变形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阳山金矿带内发育有A型线理、石香肠、旋转碎斑等构造,这些构造大部分都表现出由北向南的韧-脆性剪切特征;对褶皱轴面产状的统计表明其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利用石英颗粒动态重结晶法得到古应力值为45.55 MPa.结合蠕变方程得到变形平均应变速率为3.6×10-10s-1;根据矿物显微变形特征认为变形形成温度为280 ~400℃,应发生于地壳深度不超过12 km的范围内;依据斜长花岗斑岩形成时间及地层变形特征,认为剪切变形形成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结合阳山金矿成矿特点,认为该剪切对本区金的活化、迁移富集以及最终金矿体的最终定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构造变形特征
,
韧-脆性剪切变形
,
控矿作用
,
阳山金矿带
张为民
,
王禹
,
蔡焕花
,
孟宪锋
,
徐新光
,
李磊
黄金
doi:10.11792/hj20150604
小秦岭金矿田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F5断裂带是小秦岭金矿田的一条主要控矿断裂带.该断裂带矿化程度高,控制长度达12 km,自东向西穿越桥上寨、灵湖、大湖和秦南4个金矿区,是北矿带的主要含矿断裂带,控制了北矿带大部分的金资源量.断裂带内岩石以糜棱岩、碎裂岩为主,夹少量的石英脉透镜体,金矿化分布与石英脉关系密切,石英脉分布地段往往构成工业矿体.对F5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及其对金矿床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断裂带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矿体剥蚀程度较浅,深部还有隐伏矿体没有出露地表.通过工程验证,在断裂带深部发现了多个金矿体,实现了找矿突破,并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小秦岭金矿田
,
F5断裂带
,
地质特征
,
控矿作用
,
找矿前景
高永伟
,
曹新志
,
张旺生
,
李文明
,
张振亮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2.04.003
金窝子金矿床位于新—甘边界地区哈密市境内,是北山地区最为重要的金矿床之一,断裂构造是矿床内最为重要的控矿因素.由F210韧脆性剪切断裂逆冲作用在金窝子岩体内形成的近NS向高角度追踪张性断裂是矿床的直接控矿构造,具体控制了金窝子金矿床石英脉型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产状以及成矿元素的分布.断裂构造的脉动性活动则控制了成矿多阶段性.并指出了矿化富集和工业矿体就位的有利部位,以期对矿山下一步探矿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断裂构造
,
控矿作用
,
金窝子金矿床
,
北山
,
新疆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