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
,
袁芳
,
王明
,
王纪孝
,
王世昌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3.003
分离CO2是当前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膜分离法在投资、能耗以及环境友好方面优于传统方法,文章提出了CO2分离膜的4种选择透过机制,着重论述了国内外在分离CO2膜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分离CO2反应选择膜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分离CO2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CO2
,
捕集
,
膜分离
,
选择透过机制
袁诗璞
电镀与涂饰
试验了一种国产优质DTCR(二硫代氨基甲酸型螯合树脂)在硬水软化、直接沉淀六价铬,单一及混合电镀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讨论了pH的选择、沉淀物的稳定性以及实际操作的困难性,并与硫化物沉淀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DTCR的加入量不大时,生成的沉淀在pH下调至约3.5时全部溶解;当DTCR的加入量较大时,混合沉淀物大部分溶解.过滤用DTCR处理过的铜镍废水后,在上清液中加入硫化钠溶液后又再有沉淀生成.可见,在碱性条件下DTCR仍以中和沉淀为主,其对Cu2+、Ni2+等的去除效果不如硫化物沉淀彻底.
关键词:
电镀废水
,
二硫代氨基甲酸型螫合树脂
,
重金属
,
捕集
,
沉淀
高巨宝
,
王淑娟
,
赵博
,
李明磊
,
周姗
,
徐志成
,
陈昌和
工程热物理学报
介绍了CO2循环吸收解吸实验台。采用新型混合有机胺CO2吸收剂,在该实验台上进行了长期稳定运行试验,并应用AMSIM软件进行了系统模拟。结果表明,该实验台可以达到12h以上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了模拟烟气和吸收剂的稳定循环。由于试验过程中不添加新的吸收剂和水,随着吸收剂循环时间的增加,CO2脱除效率缓慢下降,但500h后仍可达83%。试验运行结果和模拟结果达到了较好的吻合。
关键词:
有机胺
,
CO2
,
捕集
,
中试装置
,
模拟
金漫彤
,
楼敏晓
,
陈小娟
,
韩怀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聚乙烯醇为原料,戊二醛作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球状交联聚乙烯醇颗粒.在球状聚乙烯醇表面通过活化接枝法引入了氨基酸功能基,制得具有抗生物侵蚀能力同时带有螯合重金属离子配位基团的高分子螯合剂.研究该功能化螯合剂对Pb2+的捕集机理,考察pH值、药剂投加量、处理时间等因素对捕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2+初始浓度为50 mg/L、螯合剂投加量为0.8 g/L、接触时间为60 min,Pb2+在pH=7.0时的捕集效率达到最大(98%).
关键词:
聚乙烯醇
,
氨基酸
,
螯合剂
,
捕集
,
铅离子
朱家艺
,
贺军辉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之后,如何减排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之一的CO2,并能将CO2转化成有用化工产品成为当前全球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至今在CO2捕集、存储和转化方面的进展工作.另外,结合各种CO2利用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总结出这些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对CO2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二氧化碳
,
捕集
,
存储
,
转化
王翱
,
宋蔷
,
姚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针对脱硫塔内单液滴捕集颗粒物,建立了考虑惯性、拦截、布朗扩散、热泳和扩散泳作用的单液滴捕集颗粒物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温度、液滴直径和颗粒粒径对单液滴捕集过程及效率的影响规律.无量纲分析表明,对脱硫塔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的捕集,泳力作用强于惯性作用.推导了考虑Stefan流的扩散泳效率计算公式,经数值模拟结果检验,采用该公式能够准确地计算湿法脱硫过程对颗粒物的脱除效率.
关键词:
液滴
,
颗粒
,
捕集
,
湿法脱硫
姚大平
,
陈文绣
材料研究学报
本文运用电化学渗透技术研究了18Ni 马氏体时效钢的氢扩散和捕集现象。结果表明,时效试样内存在析出相颗粒,使表观氢扩散系数减小,其原因是析出相界面捕集氢,阻滞了氢输运过程的进行;并发现500℃时效3h 表观扩散系数最小,扩散激活能最大,因为该制度时样品内析出相颗粒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弥散,此时的析出相界面捕集能为10.0kJ/mol,陷阱密度(室温时)为3.4×10~(26)/m~3。最后就常规双电解池式的电化学渗透实验,分析和讨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电化学渗透技术
,
apparent diffusivity of hydrogen
,
hydrogen trap
,
tra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