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平
,
杨立清
,
杨丽颖
,
朱凯宁
,
王涛
,
王翠表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中频感应炉真空熔炼制备La0.75Mg0.25Ni3.41Co0.2Al0.03Ti0.06合金,通过电化学和气态循环、电化学阻抗、颗粒形貌以及表面成分测试,分析了合金电极的失效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合金的容量保持率在循环过程中分为快速和缓慢衰减阶段,合金颗粒表面上的裂纹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多。随循环次数增多,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接触电阻和电荷传递电阻先降低后提高;经气态吸放氢循环后合金颗粒裂纹开裂程度增大;循环前期合金颗粒粉化严重,循环后期粉化减弱。循环过程中合金中主要元素La和Mg的氧化腐蚀是导致合金电极失效的主要原因,合金颗粒粉化加剧了La和Mg的氧化,进一步恶化合金电极性能。
关键词:
稀土镁镍系合金
,
循环特性
,
氧化
,
粉化
王强
,
杨涤心
,
魏世忠
,
龙锐
,
李炎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6.06.020
研究了高钒高速钢(C:3%,V:10%)和高铬铸铁(Cr26)两种轧辊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滚动磨损性能.应用位错理论分析了高钒高速钢、高铬铸铁中碳化物裂纹的形核和滚动磨损的循环特性对材料滚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钒内部的纳米亚结构在滚动磨损过程中能够降低裂纹形核率,高钒高速钢磨面及亚表层的循环软化能够延缓疲劳裂纹的扩展,基于以上因素,高钒高速钢滚动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的4.4倍.
关键词:
滚动磨损性能
,
循环特性
,
再结晶组织
,
Orowan机制
吕卫东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14186/j.cnki.1671-6620.2016.02.011
为提高工程结构用高强钢的低周疲劳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疲劳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两相区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工程结构用钢的显微组织演变及低周疲劳断裂行为.结果表明:两相区热处理组织由细小且形状不规则的回火态马氏体与条带状铁素体组成,马氏体体积分数约为61.7%,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2%~5%.试样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与传统调质工艺相比,具有较低的屈强比及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同时,两相区热处理后呈现出较高的抗低周疲劳性能,因为塑性变形能力提高,降低了过早形成疲劳裂纹的概率并减小裂纹扩展速率,使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提高.
关键词:
两相区热处理
,
高强钢
,
高应变低周疲劳
,
循环特性
赵力
,
张启
,
丁国良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首先利用CSD方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R290/R123/R600a物系的COP值、单位容积制冷量、冷凝和蒸发压力的相图;然后,在小型压缩式热泵实验台上进行了实际工况运行分析,发现该工质可以在较大的温度范围高效循环,这也是目前其它工质所不具备的特点.
关键词:
工质替代
,
非共沸混合工质
,
循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