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乃本
,
王牧
,
李大伟
人工晶体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985X.2002.03.002
当处于气液界面的类脂类化合物的单分子膜被压缩时,随着分子间距的缩小,单分子膜将经历一系列相变过程.通过荧光显微术可以观测到新相的成核和生长过程.由于单分子膜的二维特性,该系统中的实验观测对于检验和发展二维界面生长理论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本课题组与相关单位合作,在单分子膜系统中发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其生长机制的系列研究.内容包括对单分子膜系统中的成核、界面稳定性、枝晶生长、形态演变等的观测和分析.
关键词:
单分子膜
,
界面生长
,
成核
,
枝晶生长
,
形态演变
尹波
,
赵印
,
安海宁
,
潘敏敏
,
杨鸣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了聚碳酸酯/聚乙烯(PC/PE)共混物在双螺杆挤出初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螺杆轴向不同位置的共混物分散相形态,分析了混合初期PC分散相形态的演变规律;建立了PC分散相在软化变形条件下,由颗拉状变化为片状、纤维状结构并最终破碎松弛为球形粒子的模型.讨论了混合初期螺杆构型对PC分散相形态的影响,发现增加捏合块数量能降低混合初期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
关键词:
聚碳酸酯/聚乙烯共混物
,
双螺杆挤出
,
形态演变
,
粒径
,
粒径分布
邹嘉佳
,
苏琳
,
游峰
,
杨卓
,
陈光顺
,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聚氯乙烯(PVC)颗粒形态随加工温度、时间及转速变化而出现的变形、粘接以及形成凝胶的演变过程.在低温低转速时,塑化峰处的PVC颗粒只有部分融化与粘合,未完全塑化,在塑化峰后一定时间,PVC颗粒才完全融化粘合;但高温时PVC颗粒很快达到融合.差示扫描量热(DSC)结果表明,在150℃转速由10 r/min增加到50 r/min时,PVC的凝胶度由18%提高到78%;在30 r/min混炼5 min,加工温度由150℃升到200℃时,凝胶度由4%增加到95%.固定转速改变加工时间,PVC的凝胶度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先快速上升然后趋于平衡,且平衡值与加工温度和转速有关.
关键词:
聚氯乙烯
,
形态演变
,
凝胶度
,
结晶
张海龙
,
孙军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2.03.004
采用单向对称拉压低周疲劳方法在轴对称工业纯铁试样中引入了临界长度约30 μm左右、厚度为0.5-1.5 μm的内部微裂纹,随后在900℃下分别进行1.5和5 h的高温真空加热处理.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内部疲劳微裂纹的纵剖面二维形态发生了主要由表面扩散控制的形态演变,由初始的扁椭圆型截面形态演化为由多个定向排列的球形空洞组成的球洞串截面形态.在横剖面上可观察到初始裂纹体分解为"外围圆环+环内球洞"的形态演变图象.对材料内部微裂纹形态演变的物理模型,及其对裂纹几何形态与尺寸的依赖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部疲劳微裂纹
,
形态演变
,
球洞
,
扩散机制
张海龙
,
孙军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04.004
在室温下对工业纯铁试样进行了控制应变幅的等幅、拉-压、低周疲劳加载,随后在1173 K温度下从1 h延续至7 h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并分别对疲劳试样和退火试样中的疲劳裂纹形态进行了SEM观察.用电子分析天平对各组试样进行了密度检测,结果表明:同原始试样相比,随疲劳周次增加,疲劳试样密度逐步减小,在随后的1 h到3 h退火期间,疲劳试样密度值无明显变化;当从3 h至7 h退火时,试样的密度逐渐增大,并且在7 h退火时接近了原始密度值.分析表明,内部疲劳微裂纹的萌生是试样密度值减小的原因;在早期的退火处理阶段,表面扩散机制支配裂纹的形态演变,因而试样密度无明显增大;而在退火处理后期,体扩散及晶界扩散作用缩小了裂纹演变形成的空洞,使得试样密度增大并逐渐恢复至原始密度值.
关键词:
工业纯铁
,
疲劳裂纹
,
形态演变
,
密度测量
张海龙
,
孙军
金属学报
在室温下对工业纯铁试样进行了控制应变幅的等幅、拉-压、低周疲劳加载, 随事在1173 K温度下从 1 h延续至7 h进行真空退火处理, 并分别对疲劳试样和退火试样中的疲劳裂纹形态进行了SEM观察. 用电子分析天平对各组试样进行了密度检测, 结果表明: 同原始试样相比, 随疲劳周次增加, 疲劳试样密度逐步减小, 在随后的1 h到3 h退火期间, 疲劳度样密度值无明显变化; 当从3 h至7 h退火时, 试样的密度逐渐增大, 并且在7 h退火时接近了原始密度值. 分析表明, 内部疲劳微裂纹的萌生是试样密度值减小的原因; 在早期的退火处理阶段, 表面扩散机制支配裂纹的形态演变, 因而试样密度无明显增大; 而在退火处理后期, 体扩散及晶界扩散作用缩小了裂纹演变形成的空洞, 使得试样密度增大并逐渐恢复至原始密度值.
关键词:
工业纯铁
,
null
,
null
,
null
张海龙
,
孙军
金属学报
采用单向对称拉压低周疲劳方法在轴对称工业纯铁试样中引入了临界长度约30 μm左右、厚度为0.5-1.5 μm的内部微裂纹,随后在900℃下分别进行1.5和5 h的高温真空加热处理.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内部疲劳微裂纹的纵剖面二维形态发生了主要由表面扩散控制的形态演变,由初始的扁椭圆型截面形态演化为由多个定向排列的球形空洞组成的球洞串截面形态.在横剖面上可观察到初始裂纹体分解为"外围圆环+环内球洞"的形态演变图象.对材料内部微裂纹形态演变的物理模型,及其对裂纹几何形态与尺寸的依赖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部疲劳微裂纹
,
null
,
null
,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