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铁军
,
余长林
,
邓谦
,
彭振山
,
龙云飞
,
蒋绍亮
催化学报
用组合法合成了CsCuHPVAsMoO系列杂多化合物催化剂,并采用FT-IR,H2-TPR,NH3-TPD和TG-DTA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在自制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异丁烯进行选择性氧化,考察了Cs,Cu和As含量、催化剂焙烧温度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Cs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 Cu和As的引入在提高催化剂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 当焙烧温度为340 ℃时,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最高. 组成为Cs0.1Cu0.2HxPVAs0.2Mo10Oy的催化剂对异丁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氧化能力,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醛和乙酸的收率分别可达52.84%,12.05%和18.21%.
关键词:
铯
,
铜
,
磷
,
钒
,
砷
,
钼
,
复合氧化物
,
杂多化合物
,
异丁烯
,
选择性氧化
,
甲基丙烯酸
,
甲基丙烯醛
,
乙酸
蔡铁军
,
陈亚中
,
彭振山
,
龙云飞
,
蒋绍亮
,
邓谦
催化学报
以浸渍法制备了M-Na-P-Mo-V/SiO2系列催化剂,并用FT-IR和TP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上的异丁烯氧化反应. 结果表明,在空速900 h-1和345 ℃的反应条件下,过渡金属的引入可提高甲基丙烯醛的选择性. 其中Cu对催化剂性能的改善最佳,甲基丙烯醛选择性可达65.7%;而在Na-P-Mo-V/SiO2催化剂上,乙酸选择性可达50%,但甲基丙烯醛选择性仅为4.1%. 在催化剂中引入过渡金属时,Cu在提高甲基丙烯醛选择性的同时,也抑制了完全氧化产物COx的生成; Fe在提高双键断裂产物和完全氧化产物选择性的同时,使甲基丙烯醛选择性下降; Zn对反应的影响不很大. TPR结果表明,在引入Cu的催化剂中,Cu与杂多酸阴离子之间可能存在"溢流"作用.
关键词:
钠
,
磷
,
钼
,
钒
,
过渡金属
,
二氧化硅
,
负载型催化剂
,
异丁烯
,
氧化
,
杂多化合物
李自运
,
朱岩
,
项寿鹤
催化学报
研究了液相、加压条件下,不同沸石分子筛对低温合成乙基叔丁基醚(ETBE)的催化性能. 发现Hβ沸石的催化活性与A-35树脂催化剂的相当,远远高于其他沸石分子筛催化剂.醇/烯比对Hβ分子筛催化剂及A-35催化剂上ETBE的合成影响比较大. 但是Hβ沸石分子筛上ETBE的选择性基本不受醇/烯比的影响,而醇/烯比对树脂催化剂上ETBE的选择性影响相对较大. 加入粘合剂后,Hβ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有所下降,但是加入致孔剂后,其活性有所提高. 加入5%聚乙二醇4000后,在温度高于65 ℃时,Hβ沸石的催化活性已经与A-35的相当,在某些温度下,甚至高于A-35树脂催化剂的活性.
关键词:
乙基叔丁基醚
,
乙醇
,
异丁烯
,
HY分子筛
,
HZSM-5分子筛
,
Hβ分子筛
,
A-35树脂
,
HMCM-22分子筛
,
粘合剂
,
致孔剂
耿云峰
,
钟顺和
催化学报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V2O5/SiO2催化剂,并用XRD,IR,TPD和活性评价等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构造、化学吸附性能和异丁烷选择氧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催化剂表面由Lewis碱位V=O双键的端氧和Lewis酸位V5+构成,异丁烷分子主要通过甲基中的H双位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碱位上,异丁烯分子可通过甲基的H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碱位,也可通过C=C双键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位上. 在常压条件下,异丁烷选择氧化产物主要有异丁烯、甲基丙烯醛和甲基丙烯酸,其中深度氧化产物CO2主要由通过C=C吸附的异丁烯继续反应生成.
关键词:
氧化钒
,
氧化硅
,
负载型催化剂
,
异丁烷
,
异丁烯
,
选择氧化
,
甲基丙烯醛
,
甲基丙烯酸
王希涛
,
王芬
,
蒋实
,
钟顺和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1.0100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oVO/AIPO4和MoVBiO/AIPO4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X光电子能谱、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Bi的添加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异丁烯选择氧化制甲基丙烯醛(MAL)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Bi的引入可显著提高MoVO-AIPO4上异丁烯选择氧化反应性能,MAL选择性由29.1%提高至75.2%.这与Bi的加入降低了催化剂表面强酸位数量,促进了Mo氧化物和V氧化物的分散和提高了催化剂表面V5+/V4+比例有关.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
异丁烯
,
选择氧化
,
甲基丙烯醛
,
钼
,
钒
,
铋
,
磷酸铝
王茂功
,
钟顺和
催化学报
利用表面化学反应改性法制备了不同V2O5负载量的V2O5-SiO2表面复合物载体,进而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d催化剂. 用N2吸附、 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程序升温脱附、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和微反技术对系列Pd/V2O5-SiO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晶相结构、价态、异丁烷的化学吸附性能和CO2部分氧化异丁烷制异丁烯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Pd/V2O5-SiO2催化剂中的钒以V5+形式存在, V5+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活性位V = O, 其中 V = O 晶格氧与 i-C4H10 分子的- CH3 和- CH 中的H产生化学吸附作用;催化剂中金属Pd与V4+协同作用使CO2在催化剂上产生了卧式吸附态;晶格氧参加了催化氧化反应,催化剂中 V5+(←→)V4+ 的变化构成了催化反应的氧化还原过程. 在525 ℃, CO2/i-C4H10 体积比为1和空速为 1 200 h-1 的条件下,以Pd/25%V2O5-SiO2为催化剂时异丁烷转化率为22.8%, 异丁烯选择性为89.1%.
关键词:
钯
,
氧化钒
,
氧化硅
,
表面复合物
,
二氧化碳
,
异丁烷
,
氧化脱氢
,
异丁烯
李映伟
,
贺德华
,
袁余斌
,
程振兴
,
朱起明
催化学报
考察了纳米ZrO2的制备方法及Al2O3和KOH助剂的添加对ZrO2催化CO加氢合成异丁烯反应的影响. 纳米ZrO2的制备方法对ZrO2的物理性质和催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干燥并在流动N2气氛中焙烧制得的ZrO2催化剂对异丁烯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Al2O3和KOH助剂表现出非常优良的助剂效应,在大幅度提高催化剂对i-C4烃选择性的同时保持了和ZrO2同样高的催化活性. 催化剂的酸碱性表征结果表明,酸碱性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很大,催化剂上适宜的酸碱数量和酸碱比例是影响其催化CO加氢合成异丁烯性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
纳米催化剂
,
二氧化锆
,
一氧化碳
,
加氢
,
异构合成
,
异丁烯
,
酸碱性
,
助剂
杨伯伦
,
路士庆
,
吴江
,
王华军
催化学报
采用离子交换法,分别在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的条件下,制备了La/β分子筛催化剂,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衍射与能量色散谱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不同加热条件下所得的改性β分子筛上La的负载量,La在分子筛表面的分散度以及催化剂对乙醇-水-异丁烯体系水合醚化复合反应的催化性能,并分析了反应机理. 与传统加热法相比,微波加热法制得的催化剂上La离子的一次交换度和负载量高,且交换时间大大缩短. La离子的引入使得β分子筛上乙醇与水的转化率提高了10%~20%,而且随着La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反应机理的分析表明,上述水合醚化反应主要发生在β分子筛的表面上,B酸位桥接 Al - OH - Si 酸性点可能是主要的反应活性点,并且反应过程经历碳正离子中间体的形成步骤.
关键词:
β分子筛
,
镧
,
异丁烯
,
乙醇
,
水
,
水合醚化
,
微波加热
魏迎旭
,
王公慰
,
刘中民
,
许磊
,
谢鹏
催化学报
合成了四种磷铝及硅磷铝系列分子筛,并用XRD表征了分子筛的晶体结构,用X荧光光谱测定了其元素组成,用NH3-TPD和物理吸附考察了其酸性和孔道分布. 考察了以合成的分子筛为基质制备的催化剂上丁烷异构脱氢反应的性能. 结果表明,以弱酸性的SAPO-5分子筛和孔口狭窄的SAPO-34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它们的催化性能较差;以十元环的SAPO-11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同时,考察了不同分子筛催化剂上Pd金属粒子的分散状态,分析了分子筛的酸性和孔道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丁烷
,
异构脱氢反应
,
异丁烯
,
SAPO分子筛
,
酸性
,
孔道分布
,
金属分散度
钟春龙
,
温德才
,
钟邦克
,
吴粦华
,
丁马太
功能材料
研究了Mo-Te三元氧化物催化剂对异丁烯选择氧化生成甲基丙烯醛反应的催化作用以及催化剂的活性相及其主要组分的作用;并利用XRD、PM和比表面测定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合微型反应--色谱联用装置评价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
钼
,
碲
,
氧化
,
氧化物
,
异丁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