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微小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研究

赵鹏飞 , 毕勤成 , 杨朝初 , 陈听宽

工程热物理学报

微小通道内相变换热具有热流密度高、单位体积内换热面积大、结构紧凑等特点,成为高效紧凑式换热器设计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氟利昂R113为工质,完成了0.7、1.1和1.4 mm的圆形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实验,对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拟合了计算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关联式,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通道 , 氟利昂 , 沸腾 , 传热 , 两相流

小通道气液两相流电容测量方法研究

冀海峰 , 黄志尧 , 王保良 , 李海青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设计了一套用于小通道气液两相流的电容测量系统,并对内径为1.6 mm、2.5 mm和3.6 mm的玻璃管气液两相流进行了实验研究.文中首先对电容方法在小通道下的应用做了探索性尝试,设计了用于小通道气液两相流的电容传感器;然后利用所设计的电容传感器对小通道气液两相流弹状流电容动态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原理对气弹速度的测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容方法可用于小通道气液两相流的分析研究中,是一种有效的小通道气液两相流参数检测手段,并为小通道两相流检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 小通道 , 电容 , 弹状流

基于电容法的小通道气液两相流参数检测系统

贺贞贞 , 冀海峰 , 王保良 , 黄志尧 , 李海青

工程热物理学报

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小通道气液两相流参数检测的电容传感器,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系统.对4.0 mm、3.1 mm、1.8mm三种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参数检测和流动特性分析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电容传感器和建立的检测系统是有效的,所获电容信号的傅立叶与小波变换结果能够用于流动特性刻画,有效地反映了多种管内流型的流动特性.

关键词: 小通道 , 气液两相流 , 测量系统 , 电容 , 检测

正方形小通道内的非牛顿流体-氮气两相流动流型的实验研究

毕勤成 , 刘斌 , 黄可欣 , 杨朝初

工程热物理学报

对水力直径为2.5 mm的正方形小通道内的非牛顿流体-氮气的垂直向上两相流动流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工质分别为:浓度0.2%的聚丙烯酰胺(PAM)和0.2%的黄原胶(XG)水溶液,表观气速0.1~100 m/s,表观液速0.01~6 m/s.观察到的典型流型有:弹状流、搅拌流、弹环状流和环状流,其中弹环状流未见于水-空气上升流动.在PAM-氮气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流型-泡状-弹状流.通过流型图对比,发现非牛顿流体的搅拌流区域较牛顿流体窄,弹状-搅拌流转变线也明显右移,非牛顿流体的黏性对流型转变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非牛顿流体 , 小通道 , 两相流 , 流型

非圆小通道内水-空气垂直上升流动流型研究

杨朝初 , 毕勤成 , 杨冬 , 陈听宽

工程热物理学报

微化工机械以及紧凑式换热器的发展,使非圆截面小通道在工程中获得大量应用,但现有通道内两相流动的研究报导屈指可数.本文采用可视化手段研究了水力直径分别为2.886 mm和1.443 mm的三角形截面并联小通道内水-空气垂直上升流动,表观气速0.1~100 m/s,表观水速0.1~6 m/s.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总结得到了流型转变界限,并获得了典型流型图像.将本文的实验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表明:通道的截面形状和水力直径均对非圆截面小通道内两相流型转变界限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水-空气两相流 , 非圆通道 , 小通道 , 并联通道 , 流型

小通道内液氮流动沸腾的可视化研究

付鑫 , 齐守良 , 张鹏 , 王如竹

工程热物理学报

通过高速CCD可视化实验,在气体表观速度0.01~26.5m/s,液体表观速度0.01~1.2m/s范围内,对内径为1.931mm垂直向上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的流型特性进行了研究.所观测的主要流型为: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并绘制了流型图,发现环状流占了大部分的区域,干度大于0.15的区域基本上都是环状流.分析了流量对流型转变的影响,流量越大,相应的流型转变干度越低,而且流量大于820kg/m2s时,没有发现泡状流.通过与相同水力直径的空气-水的流型图比较,发现本文中的弹状流区域要小很多.通用的流型转变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

关键词: 小通道 , 液氮 , 流型 , 流动沸腾

水平矩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摩擦压降的研究

李卓 , 俞坚 , 夏国栋 , 马重芳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以氮气和水为工质,在水平矩形小通道(dh=0.99 mm)中对两相流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是在大气压力下进行的,氮气的折算流速的范围为0.017~33.3 m/s,水的折算流速的范围为0.1~5 m/s.实验对所得的219个数据点进行了分析,并同 L & M 关系式、L&L关系式、均相流模型以及均相流修正模型进行了比较,得出:(1)L & M关系式比均相流模型、均相流修正模型以及 L & L 关系式的偏差都小,能更好地预测两相流压降变化.(2) L & M 关系式中的C在不同的流型(流型是由UGS、ULS以及dh决定)具有不同的值,在同一ULS下,C随X(UGS)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X=7左右,C出现最大值,而此处恰好是块状流最激烈区域.但是C随ULS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 小通道 , 气-液两相流 , 摩擦压降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