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
赵肃清
,
朱冬生
材料导报
提出一种以沸石13X为骨架支撑CaCl2组成复合吸附剂用于储能.介绍了这类复合吸附储能材料的实验配制方法,将沸石13X与5个不同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复合得到复合吸附剂,分析了其吸附储能的原理.用静态重量法测定了其平衡吸附量和吸附速度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最大平衡吸附量为0.553g/g,蓄热量为1408.7KJ/kg.复合吸附剂较纯的吸附剂有了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
吸附
,
储能
,
复合吸附剂
,
平衡吸附量
任月明
,
魏希柱
,
马军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提高吸附剂对特定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采用离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一种具有磁性的铜离子印迹复合吸附剂(Cu(Ⅱ)-IMB).通过SEM、能谱、XRD、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方法对Cu(Ⅱ)-IMB及其合成原料进行表征,对Cu(Ⅱ)-IMB吸附选择性和其他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Ⅱ)-IMB对印迹的Cu(Ⅱ)具有高的选择吸附性能,与非印迹磁性复合吸附剂(NIMB)、壳聚糖交联菌丝体吸附剂(CMB)和菌丝体吸附剂(MB)相比吸附容量可分别提高24%,33%和54%.Cu(Ⅱ)-IMB重复使用5次后,吸附容量比原来降低14%.该新型吸附剂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重复使用性,具有磁性能够迅速从吸附后的溶液中分离出来,成本低廉能够大量生产.
关键词:
磁性
,
印迹
,
铜离子
,
复合吸附剂
,
吸附
张银凤
,
段宁
,
吴克明
,
高耀文
硅酸盐通报
本文利用硅藻土和沸石为主要原料制备硅藻土-沸石复合吸附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衍射(XRD)、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静态吸附过程中的复合吸附剂对溶液中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硅藻土与沸石在复合过程中基本上完全参与了化学反应,可以增加复合吸附剂的活性;复合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更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特征与Langmuir方程拟合较好.
关键词:
硅藻土
,
复合吸附剂
,
除磷
,
吸附动力学
任月明
,
魏希柱
,
马军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有效地提高废水中吸附剂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以Cu(Ⅱ)为印迹离子,壳聚糖为印迹母体材料,青霉属菌丝体为核心,纳米Fe_3O_4为磁组分,制备了铜离子印迹磁性复合吸附剂(Cu(Ⅱ)-IMB).研究了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制备条件与Cu(Ⅱ)吸附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优化确定了复合吸附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表明,以硫酸铜中Cu(Ⅱ)为印迹模板,2 g菌丝体/0.2gCS,交联剂环氧氯丙烷加入2.99 g,Fe_3O_4加入0.505 g,印迹铜离子质量为25.245 mg时,所制备Cu(Ⅱ)-IMB对铜离子去除率达82.85%(质量分数),吸附容量33.8 mg/g,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用铜离子印迹磁性复合吸附剂物理吸附方法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成本低廉,磁性回收方便,选择吸附性能好、无污染,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印迹
,
磁性
,
铜离子
,
复合吸附剂
,
响应面分析法
李廷贤
,
王如竹
,
王丽伟
,
陆紫生
工程热物理学报
设计了一台以氯化钙/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和氨作为吸附工质对的多功能热管型吸附制冷机组,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二次回热的二级循环方式来降低驱动热源的温度梯度,吸附床的加热解吸、冷却吸附及回热过程均由无外加驱动力的多功能热管工作完成.研究结果表明:当解吸温度为103℃及冷却水温度为30℃时,回热型二级循环相对传统二级循环可显著提高机组的工作性能,制冷系数COP及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功率SCP提高幅度均在23%以上;相对单级循环,二级吸附循环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有效利用更低品位的余热和可再生能源作为驱动热源进行制冷,吸附制冷技术在低温热源场合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二级吸附制冷
,
热管
,
复合吸附剂
,
回热
卜宪标
,
谭羽非
,
马伟斌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解决氯化钙吸氨过程中的膨胀结块和性能衰减,以氯化钙和木屑为原料,利用炭化活化造孔的方法在实验室自制了复合吸附剂.考察了炭化活化温度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吸附剂的吸氨性能、微观形貌、结晶度和比表面积.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吸附剂孔隙发达,氯化钙含量高(达到80%)且分布均匀,解决了吸氨过程中的膨胀结块和性能衰减;吸附剂的吸氨性能随炭化活化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600℃下制备的吸附剂具有最好的吸附性能,5 min内其吸附量和对应的SCP(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分别为0.19 g/g和793.9 W/kg.
关键词:
复合吸附剂
,
传热传质
,
炭化活化
,
生物质材料
,
吸附制冷
董庆洁
,
邵仕香
,
李乃瑄
,
郭星
,
孟欣
硅酸盐通报
doi:10.3969/j.issn.1001-1625.2006.02.005
实验以凹凸棒土和氯化镁为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灼烧得到粒状的无机复合物.该复合物对水体中的磷具有很好的吸附性.用X射线和扫描电镜对吸附剂吸附前后的表面进行分析,阐述其吸附过程表面积的变化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磷酸根吸附的动力学服从Langmuir速率方程,温度升高加快吸附速率.在磷酸根初始浓度为100mg·g-1、吸附温度为20℃、pH为5.4时可获得最大吸附容量为34.8 mg·g-1.
关键词:
凹凸棒土
,
复合吸附剂
,
磷酸根
,
动力学
,
热力学
,
扫描电镜
崔群
,
陈海军
,
姚虎卿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推导出由一条吸附等温线和同一吸附质的汽化潜热,计算吸附热的简化模型.对水和乙醇在自制复合吸附剂、13X分子筛、硅胶和活性炭上的吸附热进行了计算;对吸附热与吸附量的关系进行了关联,给出了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吸附量条件下,水在复合吸附剂上的积分吸附热比在13X分子筛上低11%~17%;乙醇在复合吸附剂上的积分吸附热较在活性炭上低23%~27%.该研究为吸附制冷系统结构设计提供了计算吸附热的简便算法.
关键词:
吸附制冷
,
复合吸附剂
,
吸附热
,
计算模型
段宁
,
张银凤
,
吴依远
,
胡亮
,
蒋亚平
硅酸盐通报
通过硅藻土与沸石的结合,制备出复合吸附剂用于吸附氨氮.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衍射(XRD)、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静态吸附过程中的复合吸附剂对溶液中氮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较好;复合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更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特征与Freundlich方程拟合较好.
关键词:
硅藻土
,
复合吸附剂
,
氨氮
,
吸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