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延安
,
李磊
,
张小兵
,
谭玉红
,
宁平治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2.04.001
传统壳模型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计算过于复杂以致无法进行. 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空前提高, 现在已经可以进行极大规模的壳模型计算. 然而, 还不清楚这种计算对于深入理解物理问题是否有实际帮助. 况且, 对于组态空间可达1014-1018维的中重核, 当前的计算机能力还达不到. 因此对中重核仍需研究如何把巨大的模型空间截断到最佳的可操作子空间的问题. 近来提出的配对壳模型给出了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其它截断模型可归入它的特殊情况. 与此同时, 从现实有效二体相互作用出发进行壳模型多体计算方面也正在取得巨大的进展.
关键词:
壳模型
,
大规模计算
,
模型空间截断
,
现实多体壳模型
王瑞平
,
王顺金
,
左维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3.005
原子核跃迁几率理论计算和实验对比是分析描述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采用重离子核反应观测到143Pm核(Z=61,N=82)高自旋能级结构:激发态最大能级达Ex=8 397.6keV,对应自旋J=47/2(h=1).利用核壳模型在计算143Pm核能级结构及对应的自旋宇称基础上,系统地对其γ级联跃迁链以及纯E2跃迁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采用OXBASH程序的单粒子跃迁公式计算了143Pm的跃迁几率.
关键词:
143Pm
,
壳模型
,
主态结构
,
γ跃迁
,
跃迁几率
,
约化跃迁几率
赵玉民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3.260
本征值问题是自然科学中基本运算之一,对于超大矩阵的对角化是当今许多科学问题的瓶颈.在应用原子核壳模型理论研究较重的原子核结构时,因为壳模型组态太大,通常的方法是基于各种物理考虑做某些组态截断,另一个思路是利用新的算法和飞速发展的计算机资源对这些大矩阵对角化或者近似对角化.总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壳模型哈密顿量本征值近似方面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最低本征值半经验公式及多种外推方法、本征值与对角元的相关性等.
关键词:
壳模型
,
本征值
,
哈密顿量
,
组态截断
焦龙飞
,
许甫荣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1.04.438
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壳模型截断计算的基矢空间的构建方法,即关联基的方法。关联基是利用壳模型中每个粒子数分布下哈密顿量的本征态作为基矢。在此基矢之上,可以很自然地通过考虑能量相对较低的关联基矢进行相应的截断计算。当所有的关联基矢都被考虑时,计算结果回到一般jj耦合给出的结果。最后,对关联基下壳模型的计算与标准的壳模型计算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关联基下壳模型能量和波函数有着良好的收敛性,同时表明关联基计算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关联基
,
壳模型
,
截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