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春
,
傅杰
,
吴华杰
,
李晶
,
徐志容
,
刘太新
,
陆晓旭
钢铁研究
doi:10.3969/j.issn.1001-1447.2006.03.006
通过试验研究了150 t顶底复吹转炉-150 t LF炉-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钢液w(N)的变化.研究发现:转炉出钢、吹氩操作、LF炉精炼和连铸过程均可能增氮,自转炉出钢至LF炉精炼开始过程和钢水从大包进入中间包过程增氮最为严重,平均增氮都接近20×10-6.对影响钢液增氮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复吹转炉
,
薄板坯连铸连轧
,
增氮
,
w(N)控制
马江南
,
杨才福
,
王瑞珍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40447
通过对不同钒、氮质量分数的试验钢进行热模拟压缩试验和实验室轧制试验,用OM、SEM和TEM分析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研究增氮对钒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钒微合金钢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组织,增加氮质量分数,可促进晶内铁素体相变,得到针状铁素体组织,使M/A组织细化且弥散分布,改善韧性;而增加钒质量分数,可以增加析出强化作用,提高强度,但组织形态无明显变化,不能提高韧性。增氮钢中的钒在奥氏体内以VN析出,低氮钢内的钒在铁素体内以VC的形式析出,奥氏体-铁素体、VC-铁素体和VN-铁素体的平面点阵错配度分别为6.72%、3.89%和1.55%,在奥氏体内析出的VN可以作为铁素体的优先形核位置,促进晶内铁素体相变。
关键词:
钒微合金化
,
增氮
,
晶内铁素体相变
,
韧性
,
平面点阵错配度
马江南
,
杨才福
,
王瑞珍
材料研究学报
用热膨胀仪测定了3种不同钒、氮含量试验钢的CCT曲线,观察了在不同冷速下的组织,分析了钒的析出行为,计算了各形核基底与铁素体的晶格平面点阵错配度,研究了增氮对钒微合金化钢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氮促进了铁素体的形成,提高了试验钢的相变开始温度,也提高了形成全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率;在冷速0.8-1.6℃/s范围内,低氮钢的显微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而在增氮钢内则有大量的针状铁素体;在低氮钢中钒主要在相变前后析出,析出物以VC为主,增加钒含量只能提高其析出量,不能改变析出温度和析出物的成分;而增氮后钒在奥氏体内析出,以VN为主;在900℃,奥氏体、VC和VN与铁素体的平面点阵错配度分别为6.72%、3.89%和1.55%,VN与铁素体存在近似共格的低能界面,能作为铁素体优先形核位置,有效促进铁素体形成.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钒微合金化
,
连续冷却相变
,
增氮
,
平面错配度
,
晶内铁素体形核
杨利委
中国冶金
在短流程生产实践中,对使用高氮质量分数精炼渣、吹氮气、含氮合金3种增氮方式增氮的可能性和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种增氮方式都可以起到增氮效果,尤以含氮合金增氮效果明显且可控,3种增氮方式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钢种生产工艺流程才能满足连续生产需要.
关键词:
增氮
,
含氮钢
,
氮气
李伟东
,
孙群
,
林洋
钢铁
介绍了鞍钢第二炼钢厂几年来在生产IF钢过程中对于氮成分控制方面所做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低氮钢的生产技术和防止增氮技术.低氮钢的生产工艺包括转炉冶炼工序提高铁水比、冶炼过程控制返干、冶炼终点减少补吹次数和时间,采用铁矿石造渣,可以显著地降低转炉冶炼终点的氮含量;RH-TB精炼工序处理前期提高脱碳速度,处理中期快速提高真空度、提高提升氩气流量和钢水循环量,处理后期控制钢水中的氧含量,同时必须保证钢水极低的硫含量.防止增氮技术包括转炉冶炼工序出钢采用两步脱氧法、加强出钢口的维护、控制好大包顶渣、加强氩站吹氩操作;RH-TB精炼工序加强真空室的密封、控制合金增氮量以及大包顶渣的二次改质;板坯连铸工序控制长水口吹氩量、在长水口和大包下水口问增加新型密封垫、加强中间包密封、加强开浇操作控制、中间包大渣量操作、大包连浇操作优化、加强中间包滑板密封、开发专用保护渣等.实践表明,通过这两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IF钢成品氮成分控制水平显著提高并趋于稳定.
关键词:
IF钢
,
氮
,
增氮
朱志鹏
,
王光进
,
陈浩
,
雷强
钢铁研究
为了有效控制82B钢水氮含量,在转炉终点、氩站精炼、钢包炉精炼、VD真空处理和连铸中包等工序进行取样,得到氮含量变化数据,研究了各工序操作对钢水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VD真空处理外,其他工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氮.通过采取转炉终点氮含量控制、氩站弱吹、减少钢包炉精炼补加合金以及全保护浇铸等措施,可有效控制82B钢增氮.
关键词:
转炉
,
82B钢
,
增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