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伟
,
吴静怡
,
王如竹
,
许煜雄
,
王树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所研究的吸附式制冰机以块状活性炭和甲醇为工质对,采用烟气加热.研究表明,对于本系统,双床循环较为合适;双床循环中回热回质过程可以有效的改善吸附床的工作性能以及系统的热力完善度,并能将系统的制冷功率提高7%到11%.在循环时间为50 min时,回热回质条件下制冷功率为2 kW左右,可以实现每小时制冰15 kg左右.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
吸附循环
,
回热
,
回质
,
制冷机
龚昊
,
王占学
,
周莉
,
康涌
,
李刚团
工程热物理学报
通过引入间冷回热涡扇发动机各部件(火用)损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了间冷回热涡扇发动机计算模型和相应的仿真程序.对常规涡扇发动机和间冷回热涡扇发动机各部件的(火用)损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初步分析了间冷回热涡扇发动机的(火用).结果表明,虽然间冷回热过程带来了新的损失,但显著减小了涡扇发动机高压涡轮和内涵排气流的(火用)损,提高了发动机的(火用)效率.
关键词:
间冷
,
回热
,
涡扇发动机
,
(火用)分析
李廷贤
,
王如竹
,
王丽伟
,
陆紫生
工程热物理学报
设计了一台以氯化钙/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和氨作为吸附工质对的多功能热管型吸附制冷机组,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二次回热的二级循环方式来降低驱动热源的温度梯度,吸附床的加热解吸、冷却吸附及回热过程均由无外加驱动力的多功能热管工作完成.研究结果表明:当解吸温度为103℃及冷却水温度为30℃时,回热型二级循环相对传统二级循环可显著提高机组的工作性能,制冷系数COP及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功率SCP提高幅度均在23%以上;相对单级循环,二级吸附循环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有效利用更低品位的余热和可再生能源作为驱动热源进行制冷,吸附制冷技术在低温热源场合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二级吸附制冷
,
热管
,
复合吸附剂
,
回热
王文华
,
陈林根
,
孙丰瑞
工程热物理学报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了变温热源条件下实际闭式中冷回热布雷顿循环的性能,导出了无因次功率及效率的解析式.由数值计算,分析了循环最优功率和最优效率时的最佳中间压比分配,并研究了中冷度等一些主要循环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发现了不管有无回热,中冷都可以提高循环效率这一新结果.
关键词:
有限时间热力学
,
布雷顿循环
,
中冷
,
回热
庄小玲
,
林国星
工程热物理学报
应用Langevin函数的近似解、最优控制论及热力学分析方法对以铁磁材料为工质的回热Ericsson制冷循环性能参数进行优化分析,揭示有限速率热传导、不平衡回热、回热器效率及热源间热漏等多种不可逆因素对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为室温磁制冷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铁磁材料
,
Ericsson制冷循环
,
回热
,
不可逆性
,
优化
龚昊
,
王占学
,
周莉
,
张晓博
,
史经纬
工程热物理学报
通过引入涡轮冷却气流量预估模型和NOx排放预估模型,进一步发展了间冷回热涡扇发动机计算模型和相应的仿真程序.数值分析了涡轮冷却用气引出位置和引气量对间冷回热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回热器冷端出口引气时,耗油率低于从高压压气机出口引气的情况;涡轮冷却技术提高即冷却用气量减少对降低耗油率有益;从回热器冷端出口引气对减少巡航状态NOx排放有益;对NOx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燃烧室技术水平.
关键词:
间冷
,
回热
,
涡扇发动机
,
涡轮引气
徐侃
,
刘明侯
,
姜海
,
陆游
工程热物理学报
为提供热光伏系统均匀的高温辐射源,利用SiC多孔介质作为燃烧媒介,组织丙烷燃烧,并结合回热、预热等手段以提高燃烧温度.结果发现,燃烧功率为4.3 kW时,多孔介质表面温度最高可达1000℃以上.低当量比燃烧可使表面温度梯度更低,当量比0.5时为1.07℃/mm.回热显著提高了多孔介质表面温度.
关键词:
多孔介质燃烧
,
TPV
,
回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