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a ?lapáková POKOVá
,
Mariia ZIMINA
,
Miroslav CIESLAR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doi:10.1016/S1003-6326(16)64151-1
添加少量锆元素对双辊铸轧AA3003铝合金进行改性。在450°C对合金进行退火处理产生Al3Zr析出相,同时出现富Mnα-Al(Mn, Fe)Si相。由等通道转角挤压引起的大塑性变形致使合金的晶粒细化且硬度增加。电子背散射衍射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热处理变形后期预先退火处理对合金显微组织变化的影响。对于变形前未进行退火处理的合金,在450°C退火时,其位错回复和α-Al(Mn, Fe)Si相析出使再结晶提前发生。由于预变形退火使固溶体中 Mn 原子含量降低,因此,在变形过程中对合金进行预变形退火处理会使回复更容易发生。Al3Zr析出相能促进再结晶过程的进行。
关键词:
铝合金
,
Al3Zr
,
α-Al(Mn, Fe)Si
,
预退火
,
回复
,
再结晶
,
组织演变
林一坚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1.04.006
IC-218合金在不同变形量冷轧后,表现出不同的退火行为.在500℃以下退火时,60%冷轧试样表现出时效硬化,而20%冷轧试样则呈现单调软化.结合热分析和X光衍射峰展宽量分析,发现这种硬化与软化与有序恢复进程相关.在600℃以上,两种变形试样都表现出回复软化,但在温度不太高时,60%冷轧试样的回复程度远低于20%冷轧试样,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两种试样的回复程度趋于相同.实验结果定性地支持Cahn关于有序合金时效硬化的半有序判据和相关的机理模型.
关键词:
IC-218合金
,
时效硬化
,
回复
,
退火软化
,
有序化
李淑华
,
王富耻
,
谭成文
,
陈志永
,
孙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HOPKINSON压杆装置和帽形试样对工业纯钛TA2进行高速冲击,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EM)研究剪切带内部微观组织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剪切带内没发生相变,剪切带组织由细小的等轴晶组成,剪切带内的动态再结晶过程是通过晶粒机械碎化及晶界迁移、亚晶粗化的混合机制和渐进式亚晶位向差的再结晶机制共同作用完成.
关键词:
Ti
,
热剪切带
,
回复
,
动态再结晶
李维娟
,
张红梅
,
杜林秀
,
刘相华
,
王国栋
钢铁研究
doi:10.3969/j.issn.1001-1447.2000.05.013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宝钢SS400钢的(F+P)组织在650℃进行了应变为0.4、0.6的加工,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进行组织观察,结果表明:铁素体在650℃发生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且在基体上有颗粒状或蠕虫状的碳化物析出;珠光体片层状组织被破坏,片状碳化物逐渐被球化;中温加工后加热到800℃铁素体发生静态回复与静态再结晶;加热到900℃,保温30s获得晶粒尺寸约为7~10μm的细小奥氏体晶粒.
关键词:
铁素体
,
珠光体
,
奥氏体
,
回复
,
再结晶
刘庆锁
,
杨巍巍
,
袁连杰
,
高斌
,
孟亮
钢铁
doi:10.13228/j.b0yuan.issn0449-749x.20130708
针对试验用钢重点研究经历高温弛豫试样的中温相变点特征、450℃等温下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结构及硬度随等温时间变化特征,以获得高温弛豫过程对不含Nb和Ti等合金化合物析出元素的超低碳钢贝氏体相变影响的新认识.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弛豫过程明显影响试验用钢的中温相变点,使试样的CCT曲线虽然仍具有两区特征,但相对未经历高温弛豫处理试样,在(t,θ)坐标系中的位置偏左上方;高温弛豫后450℃短时等温下形成尺寸较小的板条束状贝氏体,试样对应有较高的硬度水平,随等温时间延长,贝氏体长大,硬度随之下降;而未经历高温弛豫试样在450℃等温时发生变形回复与贝氏体相变2个过程,在等温时间小于30 min的较短范围内,变形回复与贝氏体相变过程对硬度影响的综合结果致使试样的硬度变化平缓.
关键词:
超低碳钢
,
高温弛豫
,
显微组织
,
回复
,
硬度
蒋旭
,
罗利
,
程世玉
,
蒋有能
,
丁燕怀
,
张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结合纳米压痕表征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表面压痕的深度回复,考察了温度对压痕回复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期压痕深度迅速回复,经过3h左右压痕深度不再发生变化。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压痕残余深度迅速降低,20℃时压痕残余深度约为120nm,50℃时压痕残余深度降低到约10nm。采用二阶反应动力学方法对粘弹性压痕回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压痕的粘弹性深度回复。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
纳米压痕
,
回复
,
二阶反应动力学
郭巍巍
,
齐成军
,
颜莹
,
李小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在不同总应变幅下对高层错能粗晶纯铝进行疲劳实验直至达到近似相同的累积应变量,然后再在不同温度(200、330和450℃)进行退火处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疲劳位错结构及其退火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粗晶纯铝疲劳位错结构主要为胞结构,胞尺寸随着外加应变幅的升高逐渐减小,胞壁逐渐变得致密,胞内位错密度下降;粗晶纯铝疲劳处理后在3个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所有样品的疲劳位错结构均发生明显的回复现象;只是在相对较低温度200℃退火时,低应变幅下形成的位错结构的回复机制主要为空位消失和异号位错相消,而中、高应变幅下位错结构的回复机制主要表现为多边形化回复机制。粗晶纯铝经不同总应变幅疲劳后的 DSC曲线测量结果与TEM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纯铝
,
疲劳位错结构
,
热稳定性
,
退火
,
回复
孙超
,
杨善武
,
张瑞
,
王宪
,
郭晖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一种低合金钢中的贝氏体组织在550、600和650℃等温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进行了原位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贝氏体在A1温度以下通过回复与再结晶方式向多边形铁素体演化,随着等温温度升高,不但整体演化进程明显加快而且演化行为也发生变化.在550℃,新的再结晶晶粒形核于原奥氏体晶界并在长大过程中吞食贝氏体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当温度升高至600℃以上时,一部分贝氏体铁素体转变为粒状贝氏体,继而转变为多边形铁素体;在较高的650℃,预先存在的粒状贝氏体能够发生明显的扩张并吞食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的重加热演化过程与形变金属的退火过程有明显区别,其主要原因在于贝氏体中来自于贝氏体相变的高密度位错具有独特的分布方式.
关键词:
贝氏体
,
等温处理
,
原位追踪
,
回复
,
再结晶
王健
,
李俊
,
宓小川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一种超低碳冷轧钢板快速加热过程中的回复和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加热速率对试样退火过程中的回复和再结晶行为影响显著:640℃退火时,不同加热速率退火条件下的试样均处于回复阶段.X射线衍射峰型的不同表明快速加热时因可用于回复的时间缩短而使试样的回复过程被推迟.720℃退火时,快速加热条件下的试样处于再结晶开始阶段,而慢速加热条件下的试样已基本完成再结晶,处于晶粒长大阶段.760℃退火时,慢速加热条件下试样已完成再结晶,而快速加热处理的试样在板中心处仍存在少量轧态纤维组织.原因主要在于快速加热导致可用于回复和再结晶的时间缩短,而使试样的回复及再结晶行为被推迟.
关键词:
快速加热
,
X射线衍射
,
冷轧板
,
回复
,
再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