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
,
陈娟
,
张平安
,
姚洪
工程热物理学报
使用熔点分析仪考察了高岭土吸附Na、Pb过程中产物及高岭土原样随温度升高的熔融情况,并在管式炉中800℃、1000℃、1200℃下进行了高岭土分别及同时吸附Na、Pb的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不同高岭土/金属摩尔比以及不同碱金属/重金属摩尔比对吸附结果的影响.使用FSEM、XRD和XRF等手段研究产物的形貌、晶体组成以及高岭土对金属的固定率等.结果表明:1000℃是Na/kaolin和Na/Pb/kaolin系统生成产物开始熔融的温度,Na、Pb同时存在时熔融现象加剧;在1000℃时Na的存在抑制了高岭土与Pb的反应,并且Na量越多,温度越高,这种抑制作用越强烈;Pb对高岭土吸附Na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重金属
,
碱金属
,
高岭土
,
吸附机理
,
FSEM
,
XRD
,
XRF
游来江
,
蒋燕
,
向虹
,
吴志坚
材料导报
未改性的介孔无机凝胶虽然具有较大的孔径,原则上可以吸附较大的分子或离子,但由于吸附剂的表面性质简单,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弱,因而吸附容量低,选择性不理想.采用表面修饰或杂化的方法在介孔凝胶中引入各种官能团或改变介孔凝胶的表面电荷之后,吸附剂的表面性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吸附剂可以靠静电作用、离子交换、疏水作用、氢键、络合作用、基于分子阀门的开关效应和基于分子印迹的分子识别等机制对吸附质进行选择吸附.
关键词:
改性介孔凝胶
,
吸附机理
,
静电作用
,
疏水作用
,
开关效应
,
分子识别
孟帅琦
,
周劲松
,
王小龙
,
高翔
,
骆仲泱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6.08.150359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Hg在纯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理论计算,采用p(3×3)的二维超晶胞模型计算了CeO2 3个不同表面上不同位点对汞的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Hg在纯CeO2表面吸附能力较弱,为物理吸附,Hg原子与CeO2未形成有效化学键。为了进一步研究Hg在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计算了Hg在Pd掺杂的CeO2(Pd-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Hg在Pd-CeO2表面吸附能较强,为化学吸附,Hg原子与Pd-CeO2之间形成有效的化学键,说明Pd的掺杂有利于提高CeO2对汞的吸附能力。为了量化纯CeO2和Pd-CeO2的汞脱除效率,对Hg在纯CeO2和Pd-CeO2表面的脱除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纯CeO2对汞的脱除效率较低,贵金属Pd的掺杂能够有效提高CeO2的汞脱除效率,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符。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
汞
,
CeO2
,
Pd-CeO2
,
吸附机理
曹艳贝
,
张凰
,
张迪
,
魏超贤
,
郭秉林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1.2015041603
在不同pH下,以纳米碳管(CNTs)为模型吸附剂,探讨磺胺甲恶唑(SMX)对磷酸盐吸附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磷酸盐在羧基化纳米碳管(MC)上的吸附明显受pH的控制,低pH下表现为高吸附,高pH下表现为低吸附,静电作用可能是控制磷酸盐吸附的主要机制;SMX的加入降低了CNTs对磷酸盐的吸附,归因于直接的点位竞争;由于SMX和磷酸盐形态的变化,可以通过电荷中和或排斥,改变磷酸盐与CNTs之间的静电作用,导致在不同pH下SMX表现出对磷酸盐不同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磷酸盐
,
磺胺甲恶唑
,
纳米碳管
,
吸附机理
任新林
,
龙萍
,
吴鉴
,
陈秀敏
,
杨斌
材料导报
研究了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氟硅酸钠母液中钠离子的过程.结果表明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氟硅酸钠母液中钠离子的吸附效果很好.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H=1.60 kJ·m0l-1,△S=15.98J· m0l-1·K-1,△G96=-3.13 kJ·mol-1.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等温吸附遵循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理论静态饱和吸附量Q0=20.41 mg·mL-1.
关键词:
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
,
钠离子
,
氟硅酸钠母液
,
吸附机理
,
离子交换
余强
,
陈阵
,
魏昶
腐蚀与防护
采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和极化曲线研究了硫脲对HR-2不锈钢在酸性氯化钠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硫脲具有明显的缓蚀作用,当溶液中硫脲的摩尔浓度增加到0.75 mmol/L后,缓蚀作用趋于稳定;极化曲线的自腐蚀电位变化微小,采用El-Awady模型拟合确定硫脲在不锈钢表面的吸附是单分子层,一个硫脲分子吸附在多个活性点上.
关键词:
缓蚀剂
,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
塔菲尔曲线
,
吸附机理
廉兵杰
,
石泽民
,
徐慧
,
赵起锋
,
王木立
,
姜云瑛
,
胡松青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12.004
目的 对比三氮唑( TA)和苯并三氮唑( BTA)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明确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并从实验和分子模拟角度解释其吸附机理. 方法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测试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采用吸附等温拟合方法确定两种缓蚀剂的吸附类型,采用分子模拟中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形变电荷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等参数,深入揭示其吸附机理. 结果 在不同浓度下,BTA的缓蚀效率均大于TA. 两种缓蚀剂浓度与覆盖度的关系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吸附自由能介于-35~-37 kJ/mol之间. 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绝对值(顶位为4. 41 eV,桥位为4. 36 eV)要大于TA的吸附能绝对值(3. 28 eV),吸附过程发生了明显的电荷转移,电子云处于两个成键原子之间,且N原子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发生重叠. 中性和质子化形式的两种缓蚀剂分子均可在铜表面发生平行吸附. 结论 由于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TA,因此BTA的缓蚀性能优于TA. 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既能发生化学吸附,又能发生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是由于N原子的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相互作用所致,物理吸附是由于中性分子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和质子化分子的静电相互作用所致.
关键词:
唑类有机物
,
缓蚀剂
,
吸附机理
,
动电位极化曲线
,
密度泛函理论
,
分波态密度
祝建中
,
杨嘉
,
新型炭材料
以有序介孔硅基材料(SBA-15)为模板,内烯酸低聚物为前驱物合成有序介孔结构的炭材料(OMC),并以化学方法将含氮基官能闭嫁接在有序介孔炭的表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氮气吸附-脱附(BET)对介孔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有序介孔炭的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但孔道特征仍保持二维六方有序性.合成的有序介孔炭及经乙二胺表而改性后胺化有序介孔炭的比表而积、平均介孔直径、平均孔容积分别为607 m2/g,4.1 nm,0.62 cm3/g和558 m2/g,3.8 nm,0.58cm3/g.对有序介孔炭及改性有序介孔炭进行的汞吸附实验,发现表面改性前后有序介孔炭对Hg(II)的吸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嫁接胺基功能团后,其吸附容量增加一倍,表明胺基改性的OMC对汞有亲和作用.
关键词:
有序介孔炭
,
表面改性
,
汞
,
吸附机理
施林妹
,
王惠君
,
高伟彪
稀土
对甲壳素吸附铥(Ⅲ)的过程及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考查了溶液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甲壳素量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壳素对铥的吸附在pH=4.93时为最佳.25℃时静态饱和吸附量为319.2 mg·g-1.用0.5 mol·L-1的HCl溶液作为解吸剂,解吸率为97.6%;甲壳素对铥(Ⅲ)表观吸附活化能Ea=2.61 kJ·mol-1,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7.93×10-5 s-1,测得热力学参数分别为△H=16.5 kJ·mol-,△G=-0.48 kJ·mol-1,△S =57.12 J·mol-1·K-1,吸附行为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并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的方法探求甲壳素对铥(Ⅲ)的吸附机理.
关键词:
甲壳素
,
吸附行为
,
吸附机理
,
铥(Ⅲ)
苏艳蓉
,
柴立元
,
杨志辉
,
尤翔宇
,
朱咏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以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T1菌作为生物吸附剂,研究细菌代谢活性、培养时间、溶液pH值、菌体用量、温度、吸附时间、初始金属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重金属pb2+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培养12h的灭活T1菌体在pb2+浓度为150 mg/L、pH值为6、T1菌添加量为0.5 g/L、温度为30℃的条件下,对Pb2+的最大吸附量为68.35 mg/g;灭活T1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过程较快,90 min即达到吸附平衡,pb2+的吸附符合Pseudo-second order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灭活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 T1 菌对Pb2+是表面吸附,羟基和酰胺基是与Pb2+络合反应的主要基团.
关键词:
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 T1菌
,
铅离子
,
吸附条件
,
吸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