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林
,
曾燕屏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了在奥氏体区轧制、650 ℃模拟卷曲后含铜低碳低硅无取向电工钢中的析出相及其析出规律.结果表明:含铜低碳低硅无取向电工钢中的析出相主要有弥散分布的、等轴状的Cu偏聚区和形状近似正方形的颗粒状的AlN.Cu偏聚区在卷曲5min后即出现,其平均尺寸为20~30 nm,且一旦形成长大缓慢.高分辨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偏聚区是由许多微区组成,且各微区的原子排列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称性;而AlN在卷曲10 min后才出现,大大晚于Cu偏聚区,且一旦形成长大迅速,卷曲32 min后,其尺寸便达120 nm.
关键词:
含铜钢
,
无取向电工钢
,
Cu偏聚区
,
AlN
杨才福
,
苏航
,
李丽
,
张永权
钢铁研究学报
研究了加热工艺对含铜钢表面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含铜钢表面氧化程度影响显著.含铜钢液态铜相出现在1 100~1 200℃的加热温度范围,而在1 000℃和1 300℃加热时,基体与氧化层界面处不出现液态铜相.加热温度为1 100℃时,液态铜相沿奥氏体晶界向基体的渗透能力比1 200℃时更强.高温加热时,随加热时间延长,含铜钢的氧化程度加重,同时也增强了液态铜相向基体的渗透.加镍可有效防止含铜钢在高温过程中形成液态铜相,避免铜发生热脆.
关键词:
含铜钢
,
面氧化
,
加热工艺
,
热脆性
万兰凤
,
张晖
,
黄绪传
,
何宜柱
机械工程材料
为解决含铜钢的"铜脆"问题,采用真空电弧炉熔炼,研究了添加硅、铬、硼元素对Fe-0.5Cu合金高温氧化后表面铜元素富集的影响,并通过中试轧机对成分调整后的含铜钢进行了轧制试验.结果表明:未添加合金元素的Fe-0.5Cu合金在1 120℃氧化80 min后,浅表层存在白亮色条带状铜元素偏析区域,该区铜元素含量达75%;添加硅及硅、硼的合金均没有明显的铜元素偏析现象,同时添加硅、铬元素的合金在基体与氧化层界面形成大量白色富铜相,但其未沿着晶界向基体内渗透;在含铜钢去除镍元素后,添加硅后热轧板的边部质量比未添加的有大幅提高.
关键词:
合金元素
,
含铜钢
,
高温氧化
,
铜富集
董汉君
,
张晖
,
车马俊
,
何宜柱
钢铁
研究了Si元素对抑制含铜钢高温氧化后表面铜元素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i元素使合金氧化后形成较多内氧化产物2FeO·SiO_2,该氧化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基体局部区域形成包裹,可割断液相铜的扩散途径,降低富铜相中Cu的浓度,有利于减轻含铜钢高温氧化后基体表面铜元素偏聚,但同时会导致合金在1150℃以上高温区抗氧化性能减弱.
关键词:
Si
,
含铜钢
,
高温氧化
,
铜富集
尹桂全
,
杨才福
,
吕忆农
,
任高强
钢铁研究学报
研究了时效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时效硬化型超低碳含铜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对时效处理后的含铜钢进行了显微硬度测试及组织观察,分析了时效工艺与硬度、显微组织及时效析出粒子之间的对应关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峰值时效试样及过时效试样中析出的细小ε-Cu粒子以及时效初期形成的过渡结构,证实了铜在钢中的时效硬化作用.
关键词:
超低碳
,
含铜钢
,
时效硬化
,
ε-Cu粒子析出
李丹
,
闵永安
,
廖健雄
,
吴晓春
,
涂尔兴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10.02.011
采用DIL805A相变仪、XRD衍射仪,结合金相法研究了新型含铜高淬透性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并分析其动力学过程.发现试验钢在0.02℃/s的低冷速时才出现高温相铁素体,具有非常高的淬透性,冷速小于0.3℃/s时得到的是全贝氏体组织,冷速为0.3℃/s时得到的是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冷速大于0.3 ℃/s时得到的是全马氏体组织.动力学分析表明,连续冷却过程中所得到的贝氏体似乎并不完全依赖于碳的扩散.
关键词:
含铜钢
,
连续冷却
,
显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