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媚
,
包信和
,
李微雪
催化学报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Rh(111)表面上CO和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三类不同的共吸附结构. 从吸附能和化学位移的角度,通过与已有实验结果对比,推断出可能存在的吸附构型. CO和O之间存在较大的排斥作用,在表面上竞争吸附. 电子结构分析发现,这种排斥作用来源于CO和O之间与Rh的d轨道成键的竞争. 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化学位移与实验测量结果一致,说明化学位移的理论计算能辅助对表面结构的预测.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
一氧化碳
,
氧
,
吸附
,
化学位移
李亚静
,
李婧
,
刘洪丽
,
张跃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固态核磁共振(NMR)为主要研究手段,FT-IR,XRD等作为辅助方法对陶瓷前驱体高温裂解制备的SiBCN陶瓷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研究表明SiBCN陶瓷是非晶结构,并且SiBCN陶瓷结构中存在Si四面体结构,与非晶的氧化硅中硅氧四面体的结构相类似;SiBCN陶瓷前驱体中C-C键,Si-C键,Si-N键以及C-B-C键经过高温裂解后保留在SiBCN陶瓷结构中;SiBCN陶瓷中的硼原子与其它原子形成的是平面三角结构,但是前驱体向陶瓷转化过程中,由于季碳的产生,空间位阻增大,围绕中心碳发生了偏转以降低产生季碳造成的应力增大,这样的偏转改变了一部分硼的空间结构,使硼原子不在一个平面内而使化学位移发生改变.
关键词:
核磁共振
,
SiBCN
,
有机前驱体
,
化学位移
冷重钱
,
李海蓉
,
李尧
,
高鹏杰
功能材料
在indium-tin-oxide(ITO)玻璃上采用多源蒸发的方法制备了红荧烯(Rubrene)/TPD样品.由原子力显微镜(AFM)得到的表面形貌图显示Rubrene膜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两种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电子态.由Rubrene/TPD的表面分析可知,C1s精细谱中有3个峰,最强的峰是由氧化造成的,而不是对应于芳香碳(284.55eV).空气中的O2和H2O扩散到样品里形成O1s峰.用氩离子束溅射剥蚀表面,随着时间的增长,芳香碳对应的峰越来越强,282.45和289.62eV处的峰则迅速消失,当溅射时间超过4920s时,在284.7eV处引入了一个新的峰,对应于C-N键.O1s峰迅速减弱是因为氧沾污的去除.N1s谱中的N-C键缓慢增强,到达界面附近时峰的强度变得稳定.C1s,N1s和O1s谱中都有峰发生化学位移.
关键词:
AFM
,
XPS
,
Rubrene/TPD表面及其界面
,
化学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