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圣
,
张沛红
,
邵琦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60612.014
作为高压电机主绝缘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性能与电机安全稳定运行密切相关.为改善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力学特性和耐老化特性,制备了质量分数分别为1 wt%、2 wt%、3 wt%和4 wt%的纳米SiO2/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测试了其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以及老化前后的击穿场强.结果表明:1 wt%纳米SiO2含量的纳米SiO2/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弯曲强度提高24.79%,含2 wt%纳米SiO2的黏合剂冲击强度提高47.11%.老化前,纳米SiO2/环氧桐马酸酐黏合剂的击穿场强随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2 wt%含量时达到最大值,提高7.3%.电老化后和热老化初期,含1 wt%和2 wt%纳米SiO2的黏合剂击穿场强高于原始黏合剂,28天热老化后,各含量黏合剂的击穿场强与原始黏合剂趋于一致.
关键词:
环氧桐马酸酐
,
SiO2
,
黏合剂
,
力学特性
,
击穿场强
,
热老化
,
电老化
赵龙志
,
焦宇
,
赵明娟
,
熊光耀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粉末冶金瞬时液相烧结法制备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利用XRD、SEM、EDS及电子万能压缩试验机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自生Al0.5FeSi0.5增强相晶粒随着烧结温度升高逐渐长大,由细针状向粒状、短棒状以及板条状转变,材料开口气孔率先降低后升高;随着烧结温度升高,维氏硬度与压缩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10℃时粒状、短棒状增强相弥散分布在基体上,硬度与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为283HV和293.4 MPa。烧结温度的升高增强了界面的结合强度,材料的界面和孔隙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关键词:
烧结温度
,
瞬时液相烧结
,
原位自生
,
微观组织
,
维氏硬度
,
力学特性
李继红
,
李琳
,
毕宗岳
,
张敏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12.03.005
通过热模拟实验获得连续油管焊接热影响区最薄弱区的力学特性,采用BP神经网络对该区域在不同工艺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仿真预测,着重研究不同训练函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训练函数条件下网络性能的对比分析,最终选取最优的网络模型对连续油管焊接热影响区最薄弱区的力学特性进行预测,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
关键词:
连续油管
,
热影响区
,
BP神经网络
,
力学特性
梅德庆
,
孔天荣
,
陈子辰
功能材料
针对已有的一些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实际动态特性,但对于控制应用却不甚方便、精确.本文通过引入神经网络理论中的神经元S型传递函数,并结合非线性Bingham塑性模型、非线性滞环双粘性模型和非线性粘弹塑性模型,提出了一种S型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新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的参数进行识别.试验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动态滞环特性与实际测试值能很好地吻合,该模型在实际系统中将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关键词:
磁流变液
,
阻尼器
,
力学特性
,
参数识别
,
神经元
李刚
,
于君娜
,
罗崇辉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不同激光输出功率对掺杂一定含量钨精矿粉末Fe40-A60粉末压坯进行激光点燃自蔓延烧结,利用XRD,SEM,硬度、磨损和耐蚀性测试等表征手段,分析研究引燃功率对烧结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组织为条状组织,且随着引燃功率的增加,组织愈加均匀;产物物相主要为AlCrFe2,AlFe,FeAl3,Al86Fe14,Al5Fe2及硬质颗粒相WO3.当引燃功率为1 100W,合金的烧结密度最大为4.47 g/cm3,孔隙率最低为4.41%;烧结合金的耐蚀性能最佳,合金的致钝电流密度最小为79.8 mA/cm2,维钝电流密度也最小为0.37 mA/cm2;烧结合金硬度达到最大值,a层为1 309.7HK,b层为1 003HK.当引燃功率为1000W,烧结合金的a,b两层相对磨损量最低为0.06,0.05 mg/mm2.
关键词:
激光
,
燃烧合成
,
钨精矿粉
,
微观组织
,
力学特性
马志鹏
,
闫久春
,
孟庆武
,
赵晓京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纯铝中间层和Zn-Al钎料实现了TC4钛合金和2A12铝合金的非真空刮涂钎焊。借助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接头的界面组织结构、界面反应产物。借助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室温抗拉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TC4钛合金和2A12铝合金的连接接头成形良好,钎焊接头Ti侧界面产物仅有一种金属间化合物TiAl3相;试样接头均断裂于Zn-Al钎料中,钎焊温度为420℃,最高抗拉强度可达到201 MPa。
关键词:
Al/Ti异种合金
,
钎焊
,
界面反应
,
微观组织
,
力学特性
王中钢
,
姚松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13.3.016
基于显式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建立不同构型等壁厚加筋正六角铝蜂窝的全尺度精细离散模型,对比不同形式加筋蜂窝低速10m/s异面加载时力学特性的变化,评估出双筋加筋形式强于单筋形式,双厚强于单厚的加筋构型.研究加筋板厚度与蜂窝胞元壁厚间的匹配效应,通过改变筋板厚度,分析加筋板厚对蜂窝整体屈曲模式的影响,并采用等效表观密度特征因子评价加筋蜂窝的屈曲模式改变对整体力学特性影响的贡献度,发现筋胞匹配间存在明显的“分离点”,当所加筋板小于一定厚度时,加筋蜂窝的平台区平齐、完整,但随厚度增加,其响应特性突变,平台区波动剧增,超出此厚度比例构造的加筋型蜂窝其功用将受到影响;1.5倍胞壁厚加筋的蜂窝力学性能稳定,平台强度提升显著,是最优的筋厚选择方案.
关键词:
铝蜂窝
,
加筋
,
力学特性
,
匹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