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定
,
朱明
,
陈景东
,
施易军
,
陈国栋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5.010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CUHSBS),通过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速率与回火参数,贝氏体铁素体(BF)含碳量增加、组织细化、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高稳定性、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利用AFM、SEM等分析并测试了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晶粒尺寸,结果表明,板条束内含有若干大致平行的BF板条,而每一板条由许多切变单元组成;切变单元进一步又分成大量超细亚结构,其直径约为18nm.如此细化的显微组织确保了贝氏体钢在超高强度条件下,冲击吸收能成倍提高.
关键词:
贝氏体板条束
,
铁素体板条
,
切变单元
,
超细亚结构
,
残余奥氏体膜
王六定
,
丁富才
,
王佰民
,
朱明
,
钟英良
,
梁锦奎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9.03.006
充分利用控制相变温度、冷却与回火参数,得到冲击吸收功(AKV)成倍提高的系列Si,Mn等元素合金化的低合金超高强度结构钢(LUHSSS).TEM,SEM和AFM分析表明:LUHSSS由纳米尺度的铁索体(F)板条与分布在其间的,高度稳定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组成,无块状不稳定AR和渗碳体析出;由若干切变单元组成的F板条不连续分布,厚度范围75-100 nm.回火过程中,板条内位错运动形成纳米尺寸(<17 nm)的均匀胞状亚结构.显微组织的多尺度、多层次与双相性保证超高强度(σb>1400 MPa)前提下,AKV大幅度提高至200 J附近.分析了胞状亚结构对LUHSSS韧性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
铁素体
,
残余奥氏体
,
切变单元
,
冲击吸收功
,
胞状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