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轧后冷却工艺对海洋平台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狄国标 , 周砚磊 , 姜中行 , 刘振宇 , 麻庆申

材料热处理学报

轧后采用空冷、加速冷却和两段式(前段超快冷+后段加速冷却,简称超快冷)三种冷却模式进行控制冷却,研究了冷却工艺对海洋平台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马氏体,铁素体晶粒内位错密度较低,析出相数量较少,尺寸粗大;加速冷却所得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细小弥散的M/A岛组成,铁素体晶粒较空冷工艺明显细化,位错密度提高,析出物细小弥散;两段式所得试验钢的相变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板条明显细化,位错密度进一步提高,析出物细小而数量降低。三种冷却工艺中,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屈强比最低,塑性最好;加速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的低温韧性最佳;而采用两段式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抗拉强度最高。

关键词: 低温韧性 , 冷却工艺 , 屈强比 , M/A岛

轧后冷却工艺对Si-Mn-Cr-Ni-Mo低合金超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万德成 , 董长征 , 蔡庆伍 , 张恒磊

材料热处理学报

设计了一种以无碳化物贝氏体为主要组织的1500 MPa级Si-Mn-Cr-Ni-Mo系超高强度钢,对比研究了实验钢轧后经空冷、先水冷至550℃后空冷和先水冷至450℃后空冷3种冷却工艺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实验钢轧后直接空冷获得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M/A组织,先水冷后空冷得到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马氏体组织.组织中对性能尤其是韧性性能有显著影响的残留奥氏体薄膜的形貌和分布随冷却工艺的变化而变化,空冷冷却残留奥氏体薄膜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先水冷再空冷冷却残留奥氏体薄膜不仅存在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在板条内部也可以观察到少量细小的膜状残留奥氏体,分割贝氏体铁索体板条,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有益于实验钢力学性能的提升.先水冷至550℃后空冷,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可达1600 MPa,-20℃冲击吸收功为28 J,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

关键词: 超高强钢 , 冷却工艺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残留奥氏体

冷却工艺对低碳钢屈强比的影响机制

王淼 , 魏恒 , 屠挺生 , 甘青松 , 郑少波 , 林大为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12.03.004

采用复合冷却方法进行了低碳钢板的热轧冷却试验.考察了4种冷却工艺(包括一段冷却、后段冷却、两段冷却和前段冷却)对低碳钢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晶粒间取向差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一段冷却相比,后段冷却或两段冷却的屈服应力和屈强比较低.但两者的影响机制不同.后段冷却的屈强比较低的原因是晶粒尺寸较大,而两段冷却的屈强比较低的原因是小角度晶界比例较低.

关键词: 冷却工艺 , 低碳钢 , 屈强比 , 小角度晶界

冷却工艺对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钢组织的影响

兰亮云 , 邱春林 , 赵德文 , 高秀华 , 杜林秀

中国冶金

采用弛豫控制析出+加速冷却(RPC+ACC)和超快速冷却+加速冷却(UFC+ACC)2种不同冷却工艺试制低裂纹敏感性钢板,结合显微硬度、SEM及TEM技术分析了冷却工艺对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PC+ACC工艺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比UFC+ACC工艺高170MPa和65MPa,而且维持了相同的冲击韧性.获得含有大量位错胞的板条贝氏体组织,且不同尺寸的板条贝氏体被亚结构或位错墙分割,出现相互交错排列是RPC+ACC冷却工艺提高强度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钢 , 冷却工艺 , 板条贝氏体 , MA组元

攀钢低合金钢板坯角横裂缺陷的控制技术

陈永 , 杨素波 , 朱苗勇

钢铁钒钛

分析了结晶器液面波动、结晶器锥度、结晶器冷却制度、连铸保护渣、二冷制度等连铸工艺对低合金钢板坯角部横裂纹缺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板坯角部横裂纹的有效措施,即稳定结晶器液面、优化结晶器锥度、弱化结晶器冷却和连铸二次冷却,改进连铸保护渣等.研究结果经实施应用,明显减轻了板坯角部横裂纹缺陷,消除了因低合金高强度钢连铸坯角部横裂纹缺陷引起的热轧板卷边裂缺陷.

关键词: 连铸 , 板坯 , 角部横裂纹 , 低合金钢 , 液面控制 , 冷却工艺

建筑用高强度低屈强比钢板的冷却工艺

康健 , 王昭东 , 王国栋 , 袁国 , 周晓光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MMS-300型热力模拟实验机及φ450 mm热轧机,研究了控轧后冷却工艺制度对试验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的板条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但不利于屈强比的控制,屈强比高达0.94;而以贝氏体铁素体作为软相基体,其上弥散分布着细小的岛状M-A组元为硬质相的复相组织可以满足高强度及低屈强比.当终冷温度为550℃左右时,屈服强度为650MPa,抗拉强度达955 MPa,保证了较低的屈强比为0.68.

关键词: 建筑用钢 , 冷却工艺 , 显微组织 , 力学性能

TRIP钢热变形后冷却工艺的优化

张迎晖 , 赵鸿金 , 康永林

钢铁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在热模拟机上进行了TRIP钢热变形后冷却工艺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热变形后控制铁素体相变的慢速冷却的速度及控制贝氏体相变的快速冷却的速度对最终组织的组成影响较大;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TRIP钢轧后最佳冷却工艺.

关键词: TRIP钢 , 残余奥氏体 , 冷却工艺 , 优化

轧后冷却工艺对Si-Mn-Cr-Ni-Mo系超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万德成 , 蔡庆伍 , 李红斌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热轧后间断淬火+回火(IDQ+T)和在线配分(DQP)两种不同的工艺对Si-Mn-Cr-Ni-Mo系中碳低合金钢进行处理,利用SEM、XRD、EBSD研究冷却工艺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下均得到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组织.经过轧后间断淬火+回火(IDQ+ T),随淬火终冷温度升高,马氏体板条粗化,碳化物尺寸增加,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强度降低,伸长率升高,韧性先升高后降低.组织中的粗大马氏体板条和尺寸较大的碳化物会降低韧性.在线配分(DQP)工艺得到的残留奥氏体含量最高,分布也更均匀,因此其伸长率和冲击功均明显增加,但残留奥氏体量增加同时会降低钢的强度,对屈服强度的影响最明显,导致屈强比降低.DQP处理实验钢的综合力学更优,抗拉强度超过1500 MPa、屈服强度超过1000 MPa,伸长率大于16%,-20℃冲击功达到26.8 J.

关键词: Si-Mn-Cr-Ni-Mo系超高强钢 , 冷却工艺 , 残留奥氏体 , 力学性能

微合金元素V和冷却工艺对C-Si-Mn系螺纹钢中纳米析出物的影响

张晨 , 徐光 , 袁清 , 何贝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5.02.006

研究了变形后冷却工艺对V微合金化以及不含V螺纹钢中纳米析出物的影响,在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变形后不同冷却工艺的试验,采用透射电镜和能谱仪对螺纹钢的析出物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含V螺纹钢高温变形后直接空冷有利于细小的VC均匀析出,提供更好的析出强化效果;不含V螺纹钢高温变形后在650℃保温30 min有利于纳米级渗碳体的析出.研究结果为螺纹钢轧后冷却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螺纹钢 , V微合金化 , 冷却工艺 , 析出物 , 热模拟

逐层钻孔法测量P110级石油套管淬火残余应力分析

李亚欣 , 刘雅政 , 洪斌 , 朱洪武 , 邹喜洋

钢铁

利用逐层钻孔法测试了直接淬火和水淬+空冷+水淬2种冷却工艺下的残余应力,分析了2种工艺下残余应力对裂纹产生和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工艺下,切向残余拉应力为229~281 MPa,轴向残余拉应力为191~237MPa;水淬+空冷+水淬工艺下,切向残余应力为压应力,范围为-422~-185MPa,轴向残余应力为拉应力,范围为90~190MPa.与直接淬火工艺相比,优化冷却工艺使钢管切向应力变为压应力,轴向残余应力仍为拉应力但数值上减小,随孔深增加,轴向应力减小幅度趋于平缓,进而降低和缓解了钢管内微裂纹产生和扩展趋势.

关键词: 逐层钻孔法 , 石油套管 , 冷却工艺 , 残余应力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