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亚男
,
李嘉禄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8.z1.018
试验制备了三维编织四向结构、五向结构和六向结构的玻璃纤维预制件增强环氧树脂梁的复合材料试样,每种试样包含20°、30°和40°三个编织角度.研究了编织结构和编织角参数对复合材料低速冲击及冲击后压缩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损伤后的试样形貌及破坏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编织参数对复合材料的损伤容限影响较显著;编织角相同时,五向结构具有较高的CAI强度,而六向结构则表现出较好的冲击韧性;编织结构相同时,30°编织角试样的抗冲击性能较好;同时,冲击后压缩试样表现出脆性断裂特征.
关键词:
冲击性能
,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
冲击后压缩
,
失效
叶友祥
,
江来珠
,
苗雨川
,
宋红梅
,
金学军
上海金属
研究了TMCP工艺对双相不锈钢S32101中厚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TMCP处理后,材料在-40℃冲击值为43 J,与退火态相比下降了61 J;TMCP态的点蚀失重速率为6.48g/(m2·h),与退火态相比升高了一倍左右.TEM分析显示,铁素体和奥氏体相内分布着大量的位错.铁素体相内和两相界面均未发现析出相.组织未完全回复再结晶是冲击性能和耐蚀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
S32101
,
TMCP
,
组织
,
冲击性能
赵文贵
,
杨汉
,
王炜
,
曲锦波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热模拟技术,对X100管线钢在不同焊接热输入和二次热循环峰值温度下热影响区的组织与冲击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道次焊接热输入为15kJ·cm-1时,热影响区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具有优异的冲击韧性;而热输入为kJ·cm-1。时,以粒状贝氏体组织为主,其韧性明显恶化;双道次焊接热输入为15kJ·cm-1、二次热循环峰值温度为600℃时,热影响区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但随二次热循环峰值温度升高,热影响区组织均为粗大的粒状贝氏体,其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焊接热输入为25kJ·cm-1时,热影响区组织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其冲击韧性均非常差。
关键词:
X100管线钢
,
焊接热输入
,
热影响区
,
组织
,
冲击性能
王中学
,
刘春伟
,
霍喜伟
,
纪进立
,
王刚
连铸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5-4006.20150056
采用V-N微合金化工艺,开发出了屈服强度490 MPa以上的高强门架型钢.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冲击性能不合,采用V-Ti微合金化工艺后,冲击性能明显提升,最高达到102 J,原因是Ti的细化晶粒作用,但屈服强度有所降低,是因为TiN的生成减弱了V-N的强化作用.生产过程中在型钢翼缘尖部出现裂纹,在生产工艺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分析产生的原因是钢中N元素含量高,N与V和Ti等元素形成氮化物在晶界析出促进了方坯横裂纹的发生,采用V-Fe合金代替部分V-N合金后,有效消除了翼缘裂纹的产生.
关键词:
门架型钢
,
冲击性能
,
V-Ti微合金化
,
裂纹
白砚飞
,
赵海东
,
李元元
,
康志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研究局部挤压慢压射A356压铸件不同部位处的微观组织及冲击性能.结果表明:铸态下共晶Si粒子大多为纤维状或长针状,呈不均匀的网状分布,冲击吸收功在1.17~2.35 J的范围内变化后;经T6热处理后,团簇状Al-Si共晶相明显减少,共晶Si粒子呈现出粒状或短棒状,且细小均匀,Si粒子的长宽比和面积分数都有显著降低,冲击吸收功在1.45~3.80 J的范围内变化,比铸态有明显提高.分析2种情况下不同部位处的断裂方式,数学回归分析表明,冲击性能由二次枝晶间距和Si粒子长宽比共同决定.
关键词:
A356压铸件
,
慢压射压铸
,
微观组织
,
冲击性能
刘敏
,
邹德辉
,
董中波
,
罗毅
钢铁研究
对桥梁用宽厚板进行力学性能检验时,发现钢板的冲击性能异常,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对钢板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钢板的头部和中部的组织有明显的差异,同时钢板中存在严重的C、Mn等元素偏析.分析认为,钢坯不同部位的冷速不均导致钢板的头部和中部组织存在明显差异,而元素偏析导致偏析条带上聚集了大量的M/A,在横向冲击时带状的M/A作为断裂源很容易连成一片,导致试样的横向冲击功较小.
关键词:
宽厚板
,
冲击性能
,
冷却速度
,
偏析
陈丰
,
张华
,
夏显明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可变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制备了长玻纤/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其冲击性能的影响,对试样冲击断口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微观缺陷产生的原因,对成型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纤维含量、混合料温、在模时间和物料配比均对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有显著影响,模具温度和纤维长度对冲击强度影响均不显著;纤维长度一定时,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当纤维质量分数达到30%,长度大于25 mm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不稳定,容易产生纤维团聚、空泡变大、贫脂等缺陷;冲击性能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纤维质量分数25%、纤维长度25 mm、模具温度45 ℃、混合料温50℃、在模时间12 min、A料与B质量比1∶1.80.
关键词:
长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
,
工艺优化
,
正交试验
,
冲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