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晓
,
李璀灿
,
华伟明
,
乐英红
,
高滋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4)60167-4
采用全氟磺酸-全氟乙烯共聚物的液相沉积方法制备了全氟磺酸功能化碳纳米管催化剂,利用N2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酸碱滴定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温度和溶剂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在极性和非极性溶液中均十分稳定,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使用温度可达300°C.该催化剂在对苯二酚与叔丁醇的烷基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其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均高于聚苯乙烯磺酸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催化剂.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全氟磺酸
,
酸性
,
稳定性
,
对苯二酚
,
叔丁醇
,
烷基化反应
林泳峰
,
丁磊
,
阮挺
,
江桂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5.2015031209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分析环境水体中4种全氟磺酸污染物及4种替代物(3种全氟调聚磺酸及1种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的分析方法.优化样品pH值、洗脱液用量等固相萃取( SPE)条件,并对萃取柱柱容进行了评估.采用亲水疏水平衡( HLB)固相萃取柱,在pH值为10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萃取,萃取柱干燥之后使用9 mL 甲醇作为洗脱液分3次对萃取柱进行洗脱.方法在0.1—50.0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8),方法检出限( S/N>3)为1.0—62 pg·L-1,加标回收率53.2%—134.1%.测定了来自4个不同地区的河水样品中全氟磺酸及替代物的残留水平.调聚磺酸类污染物中仅发现6∶2 FTS 的存在(0.2—0.6 ng·L-1),而氯代多氟醚基磺酸在样品中都有检出(3.7—57.0 ng·L-1).该方法简单、高效,可满足水体中全氟磺酸类污染物及其替代物的检测.
关键词:
全氟磺酸
,
替代物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环境水体
程亮
,
许振良
,
魏永明
,
袁海宽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1.012
以聚氯乙烯(PVC)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全氟磺酸(PFSA)为添加剂,采用湿法制备了性能较好的PVC中空纤维共混超滤膜.研究了芯液组成对PVC-PFSA中空纤维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纯水通量随全氟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达1530 L/(m2·h·MPa).通过调节芯液中DMAc的含量,可以有效调控PVC-PFSA中空纤维膜的内表面和断面结构.PFSA含量2.5%,随着芯液中DMAc含量的增加,PVC-PFSA中空纤维膜断面的双排指状孔逐渐向单排指状孔过渡,孔隙率增大.当DMAc含量增加到95%时,在PVC-PFSA中空纤维膜的内表面可以形成明显的多孔状结构,膜通量大幅度提高,可达1 180 L/(m2·h·MPa).
关键词:
聚氯乙烯
,
全氟磺酸
,
芯液
,
共混超滤膜
袁国林
,
许振良
,
魏永明
,
俞丽芸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与全氟磺酸(PFSA)为共混材料,采用双外凝胶剂法制备了PVDF-PFSA中空纤维共混膜,考察了第一外凝胶剂中乙醇浓度及长度对膜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乙醇的质量分数从30%增加到90%,膜断面指状孔与海绵状结构中网络状部分逐渐减少,外皮层逐渐消失,纯水通量明显上升,牛血清截留率下降;乙醇水溶液质量分数为70%时,膜断面均为海绵状结构,牛血清截留率低,在8.0%左右基本保持不变;随第一外凝胶剂长度增加(5 cm~25 cm),纯水通量增加,断面海绵状结构中网络状部分逐渐减少,呈现趋于圆整的颗粒状结构.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
全氟磺酸
,
双凝胶剂
,
中空纤维膜
,
结构
薛立新
,
魏增斌
,
聂锋
,
石倩茹
,
刘秉鑫
,
杜旭东
膜科学与技术
简要介绍了经济型高性能离子导电聚合物的结构及合成,通过共混掺杂提高离子膜性能,并将制备的高性能离子膜应用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全钒液流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渗析器均相离子膜、离子膜基—空调节能全热交换膜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氟烷基磺酰亚胺
,
全氟磺酸
,
离子交换膜
,
全热交换膜
杨锦
,
汪磊
,
陈晨
,
张姣
,
孙红文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0.00503
建立了采用混合无机酸消解-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HPLC-ESI-MS/MS)分析贝类壳体中的3种全氟磺酸化合物的方法.将贝壳粉经硝酸/盐酸混合酸消解,用氢氧化钠调节消解液的pH值至6后采用Oasis WA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然后采用内标法通过HPLC-ESI-MS/MS在分时段选择反应监测模式下分析上述全氟磺酸化合物.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贝壳中全氟丁烷磺酸、全氟己烷磺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28, 0.42和0.43 ng/g,加标回收率为94.88%~96.24%.采用此方法对渤海湾两种双壳贝类壳体进行的采样分析也表明,贝壳中3种目标污染物的含量范围为<LOD~0.70 ng/g,比其在贝类软组织中的含量低约1个数量级.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酸消解-SPE提取是检测贝类壳体中此类污染物的有效前处理方法.
关键词:
混合酸消解
,
固相萃取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全氟磺酸
,
贝类壳体
宋彦敏
,
刘慧
,
ZAKARI Sissou
,
童蕾
,
彭月娥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5.2015112706
本工作的目的在于研究全氟磺酸类物质(PFSAs)在典型地下沙质含水层沉积物中的迁移规律,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地下水中PFSAs的来源和控制措施.通过柱迁移实验获得全氟己烷磺酸(PFHxS)、全氟庚烷磺酸(PFHpS)、全氟辛烷磺酸(n-PFOS)及其两种同分异构体(iso-PFOS-1和iso-PFOS-2)的穿透曲线;用HYDRUS-1D软件中不同的数学模型来模拟穿透曲线,对比确定了最优模拟模型,通过反演推算获取运移参数;并对比了不同PFSAs的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线性一级两位非平衡吸附模型是最优的模拟模型;不同PFSAs的迁移速率有较大的区别:当水流动1000 m时,PFHxS,PFHpS,n-PFOS,iso-PFOS-1和iso-PFOS-2分别迁移了457.1、84.4、67.1、250.8、280.1 m;这种差异与PFSAs分子结构引起的表面吸附特性与分子扩散速率相关.
关键词:
全氟磺酸
,
吸附
,
迁移
,
沉积物
,
HYDRUS-1D
,
穿透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