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超
,
夏庆华
,
骆燕
,
杨霞珍
,
刘化章
催化学报
采用超声共沉淀法制备了掺钡纳米氧化镁负载的钌基氨合成催化剂Ru/Ba-MgO和Ru/La-Ba-MgO.催化剂中Ba是以BaCO3的形式存在于MgO载体中,使用时需还原活化为BaO.采朋升温-恒温-升温阶梯式的还原程序考察了还原条件对催化剂还原性能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H2脉冲化学吸附、热重及程序升温还原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在氢气气氛中的还原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催化剂中BaCO3的热稳定性及Ru粒子是否聚结长大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在氢气气氛中,Ru/Ba-MgO催化剂的还原过程存在偶合反应,Ru的存在可加速该偶合反应的进行,进而促进催化剂还原,提高其催化活性.
关键词:
钡
,
纳米氧化镁
,
钌
,
负载犁催化剂
,
氨合成
,
还原性能
,
偶合反应
孙登明
,
朱庆仁
,
何冬红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3.04.024
研究了在pH 5.5的弱酸性介质中, 利用Tl(Ⅲ)置换出Cu(Ⅱ)-EDTA络合物中的Cu(Ⅱ)和Cu(Ⅱ)催化H2O2氧化邻氨基酚的指示反应相结合, 通过测量424 nm下有机相的吸光度, 建立了偶合反应萃取催化光度法间接测定铊的新方法.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0.0010~0.50 mg*L-1, 检出限为: 6.1×10-10 g*ml-1, 可用于粉煤灰中Tl(Ⅲ)的测定. 并对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 建立了动力学方程式.
关键词:
分析化学
,
萃取催化光度法
,
偶合反应
,
铊
,
邻氨基酚
黄军左
,
陈英林
,
陈磊
,
郭永华
,
苏积蝉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5381.2007.04.006
以苯乙烯、丁二烯为单体,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环己烷/正己烷为溶剂,环氧大豆油为偶联剂,通过阴离子聚合和偶合反应,研究了偶联剂的用量、偶合温度、偶合时间、偶联剂的加料次数等对偶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偶合温度为70℃~80℃,适宜的偶合时间为10min;并结合偶联剂的分子结构对环氧大豆油的偶合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苯乙烯
,
丁二烯
,
阴离子聚合
,
偶合反应
张维光
,
葛欣
,
孙磊
,
王喜章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研究了活性炭负载的Fe催化剂在乙苯脱氢与逆水煤气变换偶合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催化剂中的铁物相,添加Li, Na和K等碱金属以及CO2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实验表明, Fe3O4可能是偶合反应的活性相. 在CO2气氛中,适当还原度的、经碱金属元素调变后的Fe/AC的催化活性较好,苯乙烯的选择性明显提高. 以NH3和CO2为探针分子,运用微分吸附量热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质. 结果表明,活性炭表面具有较多的弱酸位. 担载铁后,NH3的起始吸附热为96 kJ/mol, 吸附饱和覆盖度为112 μmol/g, 说明Fe/AC表面具有酸性; CO2的起始吸附热为72 kJ/mol, 吸附饱和覆盖度为7 μmol/g, 表明催化剂表面也有少量的碱位. 碱金属元素的加入减弱了Fe/AC催化剂表面上的酸强度,同时产生了一定量的碱性位,因而显著提高了苯乙烯的选择性. CO2的作用是及时除去脱氢反应产生的H2, 促进乙苯脱氢生成苯乙烯,并抑制乙苯的加氢裂解.
关键词:
铁/活性炭催化剂
,
乙苯
,
脱氢
,
逆水煤气变换
,
偶合反应
,
微分吸附量热
屈颖娟
,
马明阳
,
李江涛
,
钱香凝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11.09.018
基于Ni(Ⅱ)能置换出Cu(Ⅱ)-EDTA络合物中的Cu(Ⅱ),与鲁米诺-H2 O2-Cu(Ⅱ)化学发光体系相偶合,建立了测定Ni(Ⅱ)的置换偶合反应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Ni(Ⅱ)的新方法.考察了Cu(Ⅱ)-EDTA络合比、反应介质与pH、氧化剂的选择及其浓度以及鲁米诺浓度对体系相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并采用酒石酸掩蔽剂消除了干扰组分对测定的影响.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Ni(Ⅱ)的线性范围为5.0×10-8~5.0×10-6 g/mL,检出限为2.0×10-8 g/mL(3σ).对环境水样中的镍(Ⅱ)进行测定,其结果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值相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3.7%~4.6%.
关键词:
流动注射
,
化学发光法
,
偶合反应
,
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