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蔡庆伍余伟武会宾雷爱娣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09.00855
设计了一种新型1500 MPa级Si-Mn-Cr-Ni-Mo多组元系低合金超高强度结构钢, 对比研究了控轧+控冷(TMCP)、控轧+空冷、控轧+直接淬火、控轧+直接淬火+250 ℃回火4种不同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接淬火态钢板抗拉强度最高, 可达1890 MPa, 屈服强度为1280 MPa, 延伸率为13\%; 250 ℃回火30 min后抗拉强度降低为1820 MPa, 而屈服强度升高为1350 MPa, 分析认为这归因于位错亚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与残余奥氏体分解为马氏体、析出ε-碳化物强化机制的综合作用; 空冷与TMCP工艺获得板条贝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 贝氏体分割马氏体板条束, 使实验钢具有良好的强塑性. 低碳马氏体相变过程存在C扩散现象. 研究发现, 回火过程不仅包含残余奥氏体分解, 也包含C从马氏体或贝氏体向奥氏体的分配过程. 证明了立方结构的析出粒子在奥氏体中形核, 在整个冷却过程长大、粗化, 而相变后的马氏体或贝氏体未出现大量第二相析出核心.
关键词:
低合金超高强钢
,
direct quenching
,
martensite
,
bainite
,
retained austenite
乔志霞
,
刘永长
,
严泽生
,
付继成
,
王惠斌
材料科学与工艺
通过对马氏体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并结合线膨胀试验得到的相变动力学信息研究了30CrNi3MoV低合金超高强钢中的马氏体相变特征,结果表明:淬火冷却30CrNi3MoV钢的相变产物包括低碳板条状和高碳针状两种马氏体形态,两者的形成在动力学曲线中截然分开,板条马氏体形成于Ms以下的较高温(310℃~260℃),相变过程中发生了碳的重新分配,造成富碳奥氏体微区的形成;高碳针状马氏体形成于Ms以下的较低温(260℃~170℃),由富碳奥氏体微区转变而成,板条马氏体形成速率远高于针状马氏体。
关键词:
低合金超高强钢
,
马氏体
,
相变速率
,
M。
王立军
,
蔡庆伍
,
余伟
,
武会宾
,
雷爱娣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09.00855
设计了一种新型1500 MPa级Si-Mn-Cr-Ni-Mo多组元系低合金超高强度结构钢,对比研究了控轧+控冷(TMCP)、控轧+空冷、控轧+直接淬火、控轧+直接淬火+250℃回火4种不同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态钢板抗拉强度最高,可达1890 MPa,屈服强度为1280 MPa,延伸率为13%;250℃回火30 min后抗拉强度降低为1820 MPa,而屈服强度升高为1350 MPa,分析认为这归因于位错亚结构的回复软化过程与残余奥氏体分解为马氏体、析出ε-碳化物强化机制的综合作用;空冷与TMCP工艺获得板条贝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贝氏体分割马氏体板条束,使实验钢具有良好的强塑性.低碳马氏体相变过程存在C扩散现象.研究发现,回火过程不仅包含残余奥氏体分解,也包含C从马氏体或贝氏体向奥氏体的分配过程.证明了立方结构的析出粒子在奥氏体中形核,在整个冷却过程长大、粗化,而相变后的马氏体或贝氏体未出现大量第二相析出核心.
关键词:
低合金超高强钢
,
直接淬火
,
马氏体
,
贝氏体
,
残余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