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
高晓晴
,
张国兵
,
郭全贵
,
刘朗
功能材料
将双向拉伸聚酰亚胺(PI)薄膜叠层、压制炭化、高温热处理后制得了高定向石墨材料.借助TG、元素分析、XRD等测试手段分析了PI薄膜层叠成型体在热处理过程中质量、尺寸、化学组成、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成型体炭化期间薄膜面向收缩较大,层叠方向尺寸变化不大,对材料进一步加压石墨化后,发现材料沿层叠方向有较大收缩,沿径向收缩较小.XRD分析表明PI薄膜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从高分子定向膜到无定型炭,再到高有序石墨结构的转变.经2800℃处理后的材料具有高的取向性和传导性能,四探针法测得样品的电阻率为0.79μΩ·m,根据电阻率与热导率的相关公式推得其热导率为1000~1600W/m·K.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
炭化
,
石墨化
,
传导性能
李昂
,
马兆昆
,
宋怀河
,
卢亢
,
刘占军
,
郭全贵
新型炭材料
以聚酰亚胺( PI)纤维为前驱体,经800~2800益连续高温处理,制备出不同性能的聚酰亚胺基炭(石墨)纤维。采用元素分析、SEM、HRˉTEM、Raman、纤维强力仪、电阻率仪等分析手段研究热处理温度对炭纤维( CF)元素含量、结构形貌、力学性能、传导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聚酰亚胺基炭纤维中碳含量从78.97%(800益)提高到99.72%(2800益),非碳原子含量降低;聚酰亚胺基炭纤维表面缺陷数目增加且尺寸增大。同时,纤维的微观结构也从二维乱层石墨结构向有序的三维层状结构发展,表现为石墨化程度的提高及石墨微晶尺寸的增大;炭纤维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最大拉伸强度924.4 MPa,断裂伸长率降低,电阻率减小,热导率增加,2800益石墨化处理后纤维热导率为228.4 W·m-1·K-1,是800益处理后的50.4倍。
关键词:
PI基炭纤维
,
石墨化程度
,
热处理温度
,
传导性能
邱海鹏
,
宋永忠
,
刘朗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3.02.013
以煅烧石油焦、煤沥青、锆粉及硅粉为原料,采用热压工艺制备了一系列掺杂再结晶石墨.研究了掺杂组元对再结晶石墨的热导率、电阻率和抗弯强度的影响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掺杂锆使再结晶石墨的基本物理性能及其微晶结构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在含锆石墨材料中,适当掺杂硅可提高材料的热导率,但是当锆的掺杂量为9%、硅的掺杂量大于2%(质量分数)时,再结晶石墨的常温热导率降低.双组元掺杂锆、硅使再结晶石墨的导电率和力学性能下降.在再结晶石墨中,掺杂的锆以碳化锆的形式存在,掺杂的硅大都以气态形式逸出,只有微量的硅以碳化硅的形式存在.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
再结晶石墨
,
热压
,
传导性能
于杰
,
陈敬超
,
洪振军
,
周晓龙
复合材料学报
为了研究质量分数为15% FeS的Cu-FeS自润滑材料内部结构与导热性能的关联,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在考虑界面热阻的情况下构建原子模型,对增强相和复合材料导热性能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FeS在600 K,900 K时会发生有利于热传导的结构变化,系统界面热阻随着FeS尺寸的增大而减小,颗粒大于100 nm时,界面热阻趋于G一定值.通过计算所得导热率与实验数值较接近,误差的引起是由于计算没有考虑温度升高对界而结合的破坏、界面的不完整性、基体内部缺陷、弥散相的大小等因素.验证了Hasselman-Johnson方法对于预测该复合材料的合理性.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传导性能
,
分子动力学
,
结构转变
,
受电弓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