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赢
,
卢春山
,
马磊
,
陈萍
,
郑遗凡
,
李小年
催化学报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e和Mg改性的γ-Al2O3 负载Pt乙二醇水相重整制氢催化剂. 采用催化活性评价、N2物理吸附、CO化学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物化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 Ce和Mg改性的γ-Al2O3 负载Pt催化剂的活性明显高于Pt/γ-Al2O3 催化剂. 在498 K和2.58 MPa条件下,乙二醇的转化率由72.3%提高到100%, 氢的选择性接近100%. 在Pt/(Ce)γ-Al2O3 和Pt/(Mg)γ-Al2O3 催化剂的XRD谱中,除了γ-Al2O3 特征峰外,还分别出现了CeO2和Mg-Al层状化合物及微弱的Mg-Al尖晶石结构化合物的特征峰. Ce的存在促进了Pt对乙二醇的吸附-裂解作用和CO水煤气变换反应;Mg的存在中和了γ-Al2O3 表面的酸性,增加了载体的碱性中心,影响了PtCl2-6的分散,抑制了乙二醇的脱水反应.
关键词:
铂
,
铈
,
镁
,
氧化铝
,
负载型催化剂
,
改性
,
乙二醇
,
水相重整
,
制氢
谭猗生
,
解红娟
,
崔海涛
,
韩怡卓
,
钟炳
催化学报
以Cu(NO3)2为前驱体,以水、丙酮或乙二醇为溶剂,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用于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的脱水-变换双功能催化剂,并对其还原性能、晶态分布、还原态的酸性及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 H2-TPR结果表明,以乙二醇为溶剂制备的催化剂上可还原氧化铜的量最多. XRD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制备的催化剂上,氧化铜并未完全均匀地分散在氧化铝表面,而是有一部分以单质铜或铜铝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而以丙酮或乙二醇为溶剂制备催化剂时,氧化铜分布均匀. 还原态催化剂NH3-TPD结果表明,以乙二醇为溶剂制备的催化剂上,酸性中心主要集中在弱酸位上. 浆态床搅拌釜中合成反应的结果表明,用氧化铜对脱水催化剂进行改性,能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提高CO转化率和产物中二甲醚的选择性,抑制副反应的发生. 非水溶剂的使用对CO转化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可改变催化剂上酸中心的分布,提高二甲醚的选择性,并抑制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氧化铜
,
氧化铝
,
脱水催化剂
,
合成气
,
二甲醚
,
水
,
丙酮
,
乙二醇
石雷
,
周晓霜
,
蔡天锡
,
王新平
催化学报
用简单浸渍法制备了Ag/SiO2催化剂. 该催化剂对苯胺和乙二醇一步合成吲哚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但同时存在明显的失活. TG,XRD和TEM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和银粒子的烧结. 向反应体系中通入氢和水蒸气能够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 向催化剂体系加入ZnO助剂能较大程度地提高银的分散度,并能有效抑制反应过程中银粒子的烧结.
关键词:
苯胺
,
乙二醇
,
吲哚
,
银
,
二氧化硅
,
负载型催化剂
,
失活
,
积碳
石雷
,
霍晓敏
,
刘春艳
,
蔡天锡
催化学报
以简单浸渍法制备的Ag/SiO2催化剂对苯胺和乙二醇一步法合成吲哚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研究了预处理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程序升温法将催化剂前体在500 ℃焙烧4 h,并在低于150 ℃时用H2-N2混合气(H2含量低于50%)原位还原得到的Ag/SiO2催化剂活性较高;TEM和XRD结果表明,预处理后催化剂表面银晶粒较小,结晶度较低.
关键词:
银
,
氧化硅
,
预处理
,
焙烧
,
原位还原
,
苯胺
,
乙二醇
,
吲哚
刘静
,
李春梅
,
霍晓敏
,
石雷
,
孙琪
催化学报
将MgO作为助剂用于苯胺和乙二醇直接气相合成吲哚Cu/SiO2催化剂中,通过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和热重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适量(如0.17 mmol/g)MgO的添加不仅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而且显著增强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加入的MgO可与CuO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铜在二氧化硅表面上的分散,抑制铜在反应过程中的烧结. 此外,MgO还减少了催化剂的积炭.
关键词:
氧化镁
,
助剂
,
铜
,
二氧化硅
,
负载型催化剂
,
吲哚
,
苯胺
,
乙二醇
林凌
,
潘鹏斌
,
周张锋
,
李兆基
,
杨锦霞
,
孙明玲
,
姚元根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0)60223-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用于草酸二甲酯加氢合成乙二醇的Cu/SiO2催化剂,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当催化剂中Cu含量为15%~25%时,草酸二甲酯转化率和乙二醇选择性分别达到99.9%和95.0%.通过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N2O滴定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各Cu/SiO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随着Cu含量增加,硅胶对活性物种的包裹作用和Cu物种间的团聚作用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当Cu含量≤10%时,硅胶对Cu物种的包裹作用强烈,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当Cu含量>10%时,催化剂表面Cu物种间的团聚作用变得突出,成为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二者的消长对催化剂表面结构、活性物种的形态和化学环境的影响很大,并最终影响催化剂的性能.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
草酸二甲酯
,
加氢
,
铜
,
二氧化硅
,
乙二醇
,
包裹作用
,
团聚作用
褚娴文
,
刘俊
,
乔明华
,
庄继华
,
范康年
,
张晓昕
,
宗保宁
催化学报
以猝冷法制备了三元Ni47.8Mo2.2Al50合金,经碱处理活化抽Al及SnCl2修饰,得到了Sn修饰的猝冷骨架Ni-Mo催化剂(RQSnxNiMo).结果表明,Sn的修饰对催化剂的组成、织构、结构及表面活性位均有显著的影响.将该催化剂应用于乙二醇液相重整反应中,发现Sn的加入使H2选择性大幅度提高.在RQ Sn10NiMo催化剂上,在乙二醇高转化率下,H2选择性达到98.7%,且有效抑制了烷烃的生成.结合催化剂的表征及反应动力学结果,讨论了Sn对猝冷骨架NiMo催化剂的修饰作用.
关键词:
猝冷合金
,
镍
,
钼
,
锡
,
乙二醇
,
液相重整
,
制氢
石雷
,
霍晓敏
,
任世斌
,
徐杰
催化学报
通过分步浸渍法制备的Cu/SiO2-MgO催化剂对苯胺和乙二醇直接合成吲哚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在Cu负载量为0.68 mmol/g和MgO含量为Cu负载量的0.25%时,乙二醇转化率和吲哚选择率分别达到100%和94%,而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稳定. XRD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较高时,铜晶体的结晶度较高.
关键词:
铜
,
二氧化硅
,
氧化镁
,
负载型催化剂
,
苯胺
,
乙二醇
,
直接合成,吲哚
李应成
,
闫世润
,
杨为民
,
谢在库
,
陈庆龄
,
岳斌
,
贺鹤勇
催化学报
采用水热稳定的MgAl2O4尖晶石对α-Al2O3载体表面进行修饰,采用具有较强亲水性能的SnO2对活性组分Nb2O5进行修饰,制备了SnO2-Nb2O5/MgAl2O4/α-Al2O3催化剂,并用于环氧乙烷水合制乙二醇反应. 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脱附研究了Sn/Nb摩尔比对催化剂酸性、环氧乙烷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状态和吸附强度以及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Sn/Nb摩尔比明显影响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催化剂的结构不同,环氧乙烷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强度存在明显差别,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明显不同.
关键词:
氧化铌
,
氧化铝
,
氧化锡
,
镁铝尖晶石
,
环氧乙烷
,
水合
,
乙二醇
陆银
,
周超
,
马超群
,
曾鲁红
,
高延敏
材料导报
为预测尿素、乙二醇、三聚氰胺、二甲亚砜(DMSO)以及聚乙烯醇(PVA)对直链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增塑剂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采用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增塑剂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增塑剂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不同增塑剂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增塑剂对淀粉的增塑效果为尿素>乙二醇> DMSO> PVA>三聚氰胺.
关键词:
直链淀粉
,
尿素
,
乙二醇
,
三聚氰胺
,
二甲亚砜
,
聚乙烯醇
,
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