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朋
,
张明
,
安学锋
,
周玉敬
,
唐邦路
,
益小苏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10.z1.016
环氧树脂5228A固化诱导5228A/PAEK共混体系相分离,随着PAEK含量增加,固化机理由成核-生长机理向旋节线分相转化,在微观相形貌上表现为海岛-双连续-相反转结构形式的转变,富PAEK热塑相在脆断作用载荷下的塑性变形以及部分富5228A热固微球结构的撕裂,预示着两相之间构建的良好界面;通过PAEK膜对CCF300/5228A复合材料“离位”增韧,重新构建了其特定的周期性微结构;动态热机械分析结果表明,“离位”增韧后复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降低,但基本不会影响原5228A基体树脂的应用温度范围;冲击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损伤阻抗还是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CAI)均获得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成核-生长机理
,
旋节线分相
,
“离位”增韧
,
损伤阻抗
,
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
闫丽
,
安学锋
,
董慧民
,
张晨乾
宇航材料工艺
doi:10.3969/j.issn.1007-2330.2014.04.006
基于“离位”增韧技术,将“离位”增韧剂聚醚砜(PES)均匀地附载在碳纤维织物上,采用RTM工艺制备了Cf/BMI复合材料(U3160/6421),通过低速冲击、DMA、SEM和基本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研究了PES对U3160/6421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ES附载的ES-Fabric织物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其CAI值提高了85%.由于PES的加入,在复合材料层间出现了PES和树脂BMI6421的相反转结构,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损伤阻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损伤容限,并且“离位”层间增韧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关键词:
聚醚砜
,
“离位”增韧
,
BMI树脂基复合材料
,
低速冲击损伤
,
力学性能
李伟东
,
刘刚
,
安学锋
,
益小苏
复合材料学报
研究了层间“离位”附载多孔薄膜结构形式增韧层的大厚度纤维预成型体中等代流体(树脂)沿预成型体厚度方向(z向)的流动行为,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z向流动RTM(z-RTM)工艺注射过程中进、出胶口压力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反推树脂在层间“离位”增韧与非增韧预成型体中的宏观流动及微观浸润模式.结果表明,在z-RTM工艺注射过程中,树脂在沿纤维束间z向快速流动的同时完成对纤维丝束内部的浸润.层间“离位”附载的增韧层虽延缓了树脂的宏观流动,但使流动前锋曲面更加平滑.层间“离位”增韧预成型体z向渗透率为3.5×10-15m2,与非增韧预成型体的z向渗透率2.9×10-14m2相比,降低约一个数量级.
关键词:
z向流动
,
树脂传递模塑
,
预成型体
,
“离位”增韧
,
渗透率
刘刚
,
李伟东
,
李龙
,
肇研
,
益小苏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50619.001
针对“离位”增韧预成型体的液态成型工艺性,研究了两种不同结构形式增韧层“离位”增韧预成型体的厚度压缩特性.分别采用多孔薄膜结构增韧层、高孔隙率无纺布结构增韧层与碳纤维织物交替铺层制备“离位”增韧预成型体,采用力学试验机测试其厚度压缩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预成型体压缩过程中,在相同压力水平下,增韧层的引入会降低预成型体的纤维体积分数;不同压力水平下,预成型体的压缩行为与增韧层结构形式有关.此外,采用织物预成型体厚度压缩本构模型,对“离位”增韧预成型体的压缩厚度进行了预测,通过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较,确定了模型中的经验指数k=2时,两者吻合较好.
关键词:
“离位”增韧
,
预成型体
,
厚度压缩
,
本构模型
,
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