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2)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甲醛在FeS2(100)完整与S-缺陷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杜玉栋 , 郭欣 , 陈文凯 , 李奕 , 章永凡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1.01251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HCHO分子在FeS2(100)完整与S-缺陷表面的吸附.结果表明,在两种表面上,HCHO均通过O原子与两个表面作用:稳定吸附于完整表面Fe-top位(Fe五配位);而在S-缺陷表面则存在两种稳定吸附模式,即HCHO分别与表面的一个和两个四配位Fe成键.对体系的态密度、轨道电荷布居和红外振动频率的分析发现,HCHO在吸附过程中从FeS2(100)表面获得电子,吸附后羰基振动频率发生红移,C=O键长伸长,羰基被削弱.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 二硫化铁(100) , 完整晶面 , S-缺陷表面 , 甲醉分子 ,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和O_2在NiFeB_2/TiO_2表面的吸附

曾庆松 , 陈文凯 , 戴文新 , 章永凡 , 李奕 , 郭欣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0.90929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中广义梯度近似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NiFeB_2合金簇在TiO_2(110)面的吸附模式.结果表明,NiFeB_2平行吸附在TiO_2面的O_t-O_t位最稳定,吸附能为526.4kJ/mol.为了探明NiFeB_2/TiO_2是否具有催化氧化CO活性,进一步研究了CO和O_2在NiFeB_2/TiO_2面的共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O和O_2以Eley-Rideal机理共吸附在Fe上时,易形成碳酸盐,而以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共吸附在Fe上时,O_2发生分解,与Fe,Ni和B形成稳定的六元环.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 吸附 , 非晶态合金 , 二氧化钛 , 一氧化碳 ,

甲醇在Au(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刘书红 , 陈文凯 , 曹梅娟 , 许莹 , 李俊

催化学报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H3OH分子在Au(111)表面top, fcc, hcp和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以及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表明top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 吸附的CH3OH解离产生甲氧基CH3O和H, 对它们在Au(111)面的吸附进行的计算表明, bridge和fcc位分别是二者的最佳吸附位. 对过渡态的计算给出了CH3OH在Au表面解离吸附的可能机理: 首先发生 O - H 键的断裂,继而生成甲氧基中间体.

关键词: 甲醇 , , Au(111)表面 , 吸附 , 密度泛函理论 , 过渡态

水分子在立方 ZrO2(110) 面吸附与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杨亚丽 , 陆春海 , 黄娟 , 李奕 , 陈文凯

催化学报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巾的广义梯度近似(GGA)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H2O,OH和O在立方ZrO2(110)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结果表明,在bridge位H2O以垂直底物甲面氢原子向上模式吸附在立方ZrO2(110)而时发牛解离形成表面羟基,吸附能为150.5 kJ/mo1.而在top位H2O以垂直底物平面氢原子向下模式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能为14.8 kJ/mo1.OH和O在立方ZrO2(110)面的最佳吸附位是top位,其吸附能分别为241.5和209.1 kJ/mo1.同时分析了Mulliken布居、态密度和伸缩振动频率.

关键词: , 二氧化锆 , 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解离

乙烯在FeO(100)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王玲玲 , 陈文凯 , 陆春海 , 李奕

催化学报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探讨了乙烯分子在FeO(100)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平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乙烯在hollow位上吸附最稳定,与底物的两个Fc原子形成双σ键,吸附能为86.8 kJ/mol.吸附前后的态密度、电荷布居、轨道成分和振动频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乙烯的π电子向底物转移,同时Fe将3d轨道的电子反馈给乙烯的反键π轨道,乙烯C的杂化方式由印sp2部分转化为sp3.

关键词: 乙烯 , 氧化亚铁 , 吸附 , 密度泛函理论

苯在Ag(100)表面吸附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曹梅娟 , 陈文凯 , 刘书红 , 陆春海 , 许莹 , 李俊篯

催化学报

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平板周期模型方法,研究了苯在Ag(100)面上的吸附方式和相对稳定性. 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比较发现,苯在Ag(100)表面的吸附属于较强的化学作用,穴位吸附的稳定性优于桥位,顶位吸附最不稳定. 吸附的苯分子的平衡构型发生扭曲, C - C键有较大程度的伸长;C - H键的键长基本不变,但是偏离苯环平面,并背离Ag(100)表面. 在吸附过程中,电子由苯向表面银原子转移. 本文给出了详细的轨道示意图和电荷布居分析,并且与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 , Ag(100)面 , 吸附 , 密度泛函理论 , 平板周期模型

O_2和CO在Co_2B_2/TiO_2和Co_2B_2Pt/TiO_2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曾庆松 , 陈文凯 , 戴文新 , 李奕 , 丁开宁

催化学报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探讨了TiO_2表面负载Co_2B_2和Co_2B_2Pt合金簇可能的负载构型.结果表明,Co_2B_2和Co_2B_2Pt合金簇倾向于以两个Co的形式负载在两个氧上.态密度分析发现,负载后,Co_2B_2合金簇中部分Co原子和B原子成键加强,Co_2B_2Pt合金簇中Pt原子和B原子成键也加强,形成新的轨道.CO和O_2在Co_2B_2/TiO_2和Co_2B_2Pt/TiO_2表面吸附的结果表明,Co_2B_2Pt/TiO_2催化氧化CO性能的提高是由于Pt原子提高了Co_2B_2合金簇吸附CO和O_2的能力.

关键词: 二氧化钛 , 非晶态合金 , 密度泛函理论 , 氧气 , 一氧化碳 , 吸附

N2O在Cu/t-ZrO2(101)表面的吸附与解离

满梅玲 , 辜家芳 , 李璐 , 林华香 , 李奕 , 陈文凯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2.20458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方法研究了N2O在完整及负载Cu的四方相ZrO2(101)表面的吸附与解离.结果表明, N2O在完整ZrO2(101)表面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 Cu在其完整表面的次表层第一氧位为最稳定吸附位,且覆盖度为0.25 ML时的吸附最为稳定,吸附能为155.8 kJ/mol; N2O分子中O端弱物理吸附于Cu/ZrO2(101)表面,其N端及平行吸附方式得到的稳定吸附能分别为121.6和66.8 kJ/mol.频率及电荷布居计算表明,吸附后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均发生红移,电子由Cu负载底物表面转移给N2O分子.对N2O分子的解离考虑了N端垂直吸附和平行吸附两种解离反应过程,发现平行吸附过程的解离更易发生.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 一氧化二氮 , 四方相二氧化锆 , , 吸附 , 解离

苯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陈文凯 , 王霞 , 陈展虹 , 陆春海 , 郑金德

催化学报

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讨了苯分子在CuCl(111)表面上不同覆盖度下不同吸附位上的平行吸附行为. 计算结果表明,随覆盖度的减小,吸附作用增强, Cl位上的吸附是稳定的吸附模式,在低覆盖度下吸附能约为74 kJ/mol, 在顶位和穴位上的吸附属于较弱的物理吸附. 同时对吸附前后的电子布居和态密度进行了分析. 吸附过程中,苯分子的π电子向底物转移,同时Cu的 3d轨道的电子反馈给苯的反键π轨道.

关键词: , 氯化亚铜 , 密度泛函理论 , 吸附 , 平板模型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