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玉
,
罗冬梅
,
都兴红
,
陈厚生
,
隋智通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3.01.051
以V2O3为原料, 采用真空还原方法制备出碳化钒, 生成的碳化钒直接进行渗氮制备出碳氮化钒. 结果表明, 原料中的配碳量是控制反应产物中氮含量的关键因素. 氮化温度影响产物中氮含量, 低温条件下, 随氮化温度提高氮含量增加, 但当反应温度高到一定程度, 氮含量不再随温度提高而增加. 氮化温度在1400 ℃时, 4 h可以氮化完全.
关键词:
三氧化二钒
,
碳化钒
,
氮化钒
,
碳氮化钒
于三三
,
都兴红
,
李永锐
,
隋智通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06.02.014
介绍了β'-SiAlON的合成方法及其合成原料,并将合成方法分成还原剂外加法和内加法(即有机插层法)两类加以介绍.将各动力学参数(原料组成、添加剂及杂质、反应温度及时间、反应气氛、反应物颗粒尺寸等)对天然原料碳热还原氮化合成β'-SiAlON的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叙述并讨论了对该合成反应的不同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并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
赛隆
,
碳热还原
,
氮化
,
化学合成
,
陶瓷
何敏
,
娄太平
,
都兴红
,
隋智通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5.05.003
使用攀西地区钛精矿生产的高钛渣为原料,利用冶金物理化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淬火温度来观察高钛渣中钛组分富集到金红石相的过程,分析金红石相结晶过程中析出长大的动力学规律.试验结果发现变温过程中促使金红石相的析出与长大是来自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晶粒自身浓度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后进行自发的生长;另一方面是金红石晶体与渣体之间的界面产生应力使体系自由能升高导致的晶粒逐渐长大.其析出长大动力学可以用JMAK方程近似表示,并且其冷却速率越低,金红石相析出量越多、金红石相晶粒尺寸越大.
关键词:
高钛渣
,
金红石相
,
长大
,
粗化
石玉敏
,
李俊杰
,
都兴红
,
隋智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采用高温固相还原法,选用廉价工业废渣--鼓风炉渣M作还原剂,利用M渣中残余的C将铬渣中主要以Na2CrO4形式存在的Cr(Ⅵ)还原成Cr(Ⅲ),实现对铬渣的解毒处理.研究了温度、反应时间、铬渣质量分数的影响,确立了实验优化条件,并对终渣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3%的铬渣在1 350℃反应2 h,终渣中Cr(Ⅵ)浸出值仅为0.063 mg/L,远低于国标GB5085.3-1996规定限值1.5 mg/L,该方法简单、以废治废、解毒彻底,并利用终渣制备了高掺量废渣空心砌块,强度等级达到MU7.5要求,可作建筑物承重墙使用,满足我国废渣治理大力提倡的无害化、资源化要求,成为铬渣处理处置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
铬渣
,
鼓风炉渣
,
固相还原
,
解毒
牛亚慧
,
都兴红
,
杨万虎
,
隋智通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12.01.004
以攀钢高炉渣为原料,采用“选择性分离与长大”的方法使高炉渣中的钛富集于钙钛矿中,然后在常温25℃,pH值9.3下,研究捕收剂油酸、捕收剂A与抑制剂水玻璃、CMC的用量对改性高炉渣中钙钛矿浮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捕收剂油酸和捕收剂A都能用于改性渣的浮选,但是捕收剂A浮选性能更佳;抑制剂水玻璃和CMC都能抑制脉石,但是水玻璃也抑制钙钛矿浮选,所以CMC更适用于改性高炉渣的浮选.本实验优化出最佳浮选工艺,即为捕收剂A用量600 g/t,CMC用量为1 500 g/t时,浮选效果最为理想.此选冶结合的绿色分离技术适宜于攀钢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处理.
关键词:
改性高炉渣
,
钙钛矿
,
浮选
,
捕收剂
,
抑制剂
何桂珍
,
都兴红
,
张凯
,
唐竹胜
,
娄太平
,
涂赣锋
材料与冶金学报
深还原—熔分固相还原后的金属化球团生产钒铬生铁是利用红格矿的途径之一.由于V2 O5与Cr2O3的赋存、分布以及冶炼过程中的走向基本一致,综合回收利用二者可一起考虑.为了提高钒、铬回收率,实现钛和铁的有效分离,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在氩气保护下,配料的碱度、深还原—熔分温度和配碳量对熔分过程和钒、铬走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熔渣碱度为1.2,配碳量为0.5%,熔分时间为15 min,熔分温度为1 610℃时,渣铁的分离效果较好,且有利于钒、铬熔于铁相.
关键词:
红格矿
,
深还原—熔分
,
钒
,
铬
,
分配比
李光强
,
张林楠
,
彭其春
,
都兴红
,
隋智通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03.03.008
以石英为先驱体,以液态铝为还原剂,在1 073~1 523 K的温度范围内对原位生成铝/氧化铝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对获得的复合材料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做了测定,并对材料显微结构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在1473K制备的铝/氧化铝复合材料密度为2.95g/cm3,最大弹性模量为130 GPa,最大三点抗弯强度为580 MPa,最大拉伸强度为268 MPa,洛氏硬度为86.产物铝/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形状与作为先驱体的二氧化硅的形状几乎一致.讨论了反应过程的动力学.
关键词:
铝/氧化铝
,
原位生成复合材料
,
置换反应
,
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