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新同位素265Bh(Z=107)的合成证据

甘再国 , 郭俊盛 , 吴晓蕾 , 范红梅 , 秦芝 , 雷祥国 , 董成富 , 徐华根 , 陈若富 , 张福明 , 郭斌 , 刘洪业 , 王华磊 , 谢成营 , 冯兆庆 , 郑勇 , 宋立涛 , 骆鹏 , 徐瑚珊 , 周小红 , 靳根明 , 任中洲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12

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26Mg离子束轰击243Am靶, 产生了新同位素265Bh.实验中用氦喷技术对产物进行传输, 并用一套具有数对探测器组的转轮收集探测系统对产物进行收集和测量.通过观测265Bh与它的衰变子核261Db及257Lr之间的α衰变的关联, 实现了对新核素的鉴别.实验测得265Bh的α衰变能量为(9.24±0.05) MeV, 半衰期为0.94+0.70 -0.31 s.

关键词: 新核素 , α-α关联 , 母子核模式 , 衰变特性

超重核研究实验方法的历史和现状简介

徐瑚珊 , 周小红 , 肖国青 , 詹文龙 , 靳根明 , 郭俊盛 , 张玉虎 , 诸永泰 , 郭忠言 , 段利敏 , 孙志宇 , 甘再国 , 李松林 , 李文飞 , 李剑锋 , 徐华根 , 陈若富 , 马越 , 张雪荧 , 贾飞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3.02.002

简单介绍了超重核合成的历史,详细讨论了目前超重核合成最成功的技术路线,包括产生方法、分离手段以及探测技术,并就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探讨了目前超重核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介绍了国际上几个主要相关实验室的研究动态,并对超重核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展望.

关键词: 超重核 , 冷熔合 , 热熔合 , 电磁反冲核分离器 , 充气反冲核分离器

266Bh的α衰变性质研究

秦芝 , 吴晓蕾 , 丁华杰 , 吴王锁 , 黄文学 , 雷祥国 , 徐岩冰 , 袁晓华 , 郭斌 , 杨维凡 , 甘再国 , 范红梅 , 郭俊盛 , 徐瑚珊 , 肖国青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4.009

报道了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提供的26Mg重离子束流轰击243Am靶产生和鉴别已知超重核素266Bh的实验结果.利用转轮收集探测装置依靠母子核遗传关系通过观测Bh同位素与其子核Db和Lr之间的α-α关联事件来鉴别266Bh. 实验中观测到266Bh的α能量为(9.03 ± 0.08) MeV, 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合成113号元素中第一个衰变链中观测到266Bh的α能量为9.07 MeV相近. 266Bh的半衰期为0.66+0.59-0.26 s, 从实验得到的Qα也符合Z=107的Qα随中子数变化的系统性.

关键词: 266Bh , , 半衰期 , 转轮系统

MG转轮收集探测系统的检验实验

甘再国 , 郭俊盛 , 秦芝 , 范红梅 , 吴晓蕾 , 雷祥国 , 郭斌 , 刘洪业 , 李文飞 , 李剑锋 , 徐瑚珊 , 靳根明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3.02.005

利用SFC提供的束流对新建的转轮系统进行了检验实验,得到了相关的实验结果.实验证明了该装置的可靠性,为进一步开展超重核的研究完成了预实验.

关键词: MG转轮 , 衰变链 , 母子核

40Ar+238U 实验介绍

范红梅 , 黄明辉 , 甘再国 , 郭俊盛 , 吴晓蕾 , 郭斌 , 秦芝 , 邬智君 , 黄天衡 , 谢成营 , 王华磊 , 宋立涛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4.014

主要介绍了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270 MeV的40Ar离子束轰击238U靶,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进行试合成Z=110附近的新同位素的实验情况. 分析了目前关于超重核研究的现状并描述了这次实验的目的、可行性分析、实验装置以及实验过程等. 本次实验仍然用氦喷嘴技术对产物进行传输, 并用一套具有数对探测器组的转轮收集探测系统对产物进行收集和测量.

关键词: 衰变链 , 靶室 , 可行性分析

单次分子镀法制备Sm和Eu厚靶

张丽娜 , 秦芝 , 吴晓蕾 , 丁华杰 , 林茂盛 , 白静 , 范芳丽 , 马健 , 雷富安 , 郭俊盛

原子核物理评论

研究了在异丙醇-硝酸体系中单次分子镀流程制备Sm和Eu厚靶的实验条件.确定了在20 μm铍箔上进行Sm和Eu分子镀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两极间距3 cm,电流密度3.8 mA/cm2,分子镀过程持续1 h.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分子镀的沉积效率均高于95%,所制备Sm和Eu靶膜的厚度分别在1.6和1.5 mg/cm2.

关键词: 分子镀法 , 制备 , 稀土元素 , 厚靶 , 分光光度法测定

铀矿坑水样中铀电沉积层的表征

李小飞 , 秦芝 , 张丽娜 , 白静 , 林茂盛 , 雷富安 , 丁华杰 , 吴晓蕾 , 郭俊盛

原子核物理评论

描述了硫酸铵溶液中铀矿坑水样品中铀的电沉积层特性.电沉积液为10 ml O.8 M的硫酸铵溶液,电流密度O.6 A/cm~2,pH值为2.5,电镀1 h.电沉积经化学分离后的水样品和电沉积的纯硝酸铀酰样品进行了比较,并对二者分别做了红外(IR)光谱、扫描电镜(SEM)、元素分析以及α能谱测量.IR谱上铀酰离子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在887 cm~(-1)附近,使电沉积在不锈钢片上的铀主要以铀酰离子水合物的形式存在,有一部分NH_4~+以NH_5的形式替代水合物中的水,使电沉积层中铀的化合物形式为UO_2(OH)_2·xNH_3·yH_2O或者UO_2(OH)_(2-x)·(ONH_4)_·yH_2O,铀酰离子通过链的形式形成聚合结构.SEM照片显示电沉积层均匀,没堆积成团现象出现.α谱表明电沉积层中铀的同位素主要是~(238)U和~(234)U,相应的α能量峰4198和4773 keV很显著,没其它峰的干扰.

关键词: 硫酸铵 , 电沉积 , , 红外 , 扫描电镜

单次分子镀法制备部分La系及238U靶的实验研究

白静 , 吴晓蕾 , 林茂盛 , 范芳丽 , 丁华杰 , 雷富安 , 李小飞 , 秦芝 , 郭俊盛

原子核物理评论

采用单次分子镀方法研究了异丙醇-硝酸体系中电流密度、分子镀持续时间及两极间距离对镀层性能和电沉积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制备La,Sm,Eu,Gd,Tb靶及238U靶的最佳工艺条件.因制备的靶不同,电流密度一般介于2-8 mA/cm2之间,两极间最优距离为3 cm,分子镀1 h,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靶的沉积效率均高于8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部分靶的表面形貌分析后发现靶面结构均匀致密.目前制得的Gd靶和Tb靶已用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SFC低能核化学终端上,利用19F束流轰击,分别产生了Ta和W的短寿命同位素,从而成功完成了Db(Z=105)及Sg(Z=106)的模型试验.

关键词: 分子镀 , , 分光光度法 , 制备

超重元素的气相化学研究

雷富安 , 林茂盛 , 郭俊盛 , 白静 , 范芳丽 , 丁华杰 , 吴晓蕾 , 秦芝

原子核物理评论

对当前国际上超重元素气相化学性质实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用于气相化学研究的超重元素合成方法和超重元素气相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历程.综述了超重元素Rf,Db,Sg,Bh,Hs和112号元素的气相化学性质研究的实验进展情况.最后介绍了我国在超重新核素合成、超重元素气相化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在超重元素气相化学性质研究方面的前景.

关键词: 超重元素 , 相对论效应 , 化学性质 , 气相色谱

关于合成265Bh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郭俊盛 , 甘再国 , 吴晓蕾 , 范红梅 , 秦芝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3.02.004

分析了目前关于超重核研究的现状,结合现有的设备及条件,在合成259Db以后,下一次实验的目标核初步确定为107号元素的新同位素265Bh.描述了对MG转轮收集探测系统的实验检验结果.实验中成功地观察和测量了24Mg+232Th的产物252No的母子体的α衰变谱,为下一步合成265Bh完成了部分预实验工作.另外,也给出了下一个目标核的衰变特性的理论预言值,同时也选择了产生该目标核的弹靶组合及反应道,并对生成截面进行了粗略估计,给出了该核的可观测性产额及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 MG转轮检验 , 265Bh的合成 , 可行性分析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