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龙
,
谢鲲
,
赵锐
,
朱锡锋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基于馏分实沸点蒸馏(TBP)曲线,分别采用虚拟组分法(PC法)和连续热力学法(CT法),建立了生物油热力学性质的预测模型,研究了生物油的相平衡和比热容性质.将比热容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虚拟组分法和连续热力学法都可应用于生物油热力学性质的预测,而连续热力学法的预测结果优于虚拟组分法.本文利用连续热力学法得出了某种生物油泡点蒸汽压和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生物油的比热容随温度近似成线性关系,而饱和蒸汽压成二次曲线关系.
关键词:
生物油
,
相平衡
,
比热容
,
虚拟组分法
,
连续热力学
王克锋
,
宋介中
,
李明贤
,
何力国
,
赵锐
钢铁
以842炉次SS400热轧H型钢为研究对象,借助金相、扫描电镜等对SS400热轧H型钢翼缘开裂缺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铸坯表层夹杂、皮下气泡及角部裂纹是造成H型钢翼缘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钢水脱氧、提高锰/硫比、保证软搅拌时间和中间包烘烤时间、降低中间包钢水过热度、调整结晶器的工艺参数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SS400热轧H型钢翼缘开裂问题。
关键词:
H型钢
,
翼缘开裂
,
连铸
,
钢坯
,
表层夹杂
,
皮下气泡
,
角部裂纹
赵锐
,
程文龙
,
刘期聂
,
黄家荣
,
卢威
工程热物理学报
利用降压地面模拟技术,可以抑制自然对流的影响,从而通过地面试验结果还原空间密封舱内的流动换热情况.降压法的关键在于确定临界压力,使得自然对流对流动换热的影响刚好得到忽略.本文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临界压力比,以方腔密封舱内的流动换热情况为例,计算了不同 Gr/Re2 数和压力比下密封舱内的流动换热情况.得到了舱内气体温度分布和对流换热系数.通过比较空间情况和地面情况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自然对流给流动换热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判断临界压力的准则式,并给出了临界 Gr/Re2 数.
关键词:
地面降压模拟
,
自然对流
,
临界压力
,
准则式
李明贤
,
王刚
,
苏富国
,
王学伦
,
赵锐
物理测试
通过对比分析Q345B热轧钢带冷弯断裂试样和合格试样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微观夹杂物数据及对应连铸板坯试样的化学成分和低倍检验数据,并借助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进行断口分析,得出连铸板坯横截面1/4~1/5位置中间裂纹是造成此次钢带冷弯断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通过优化连铸工艺等措施有效控制铸坯中间裂纹的形成,从而解决Q345B热轧钢带冷弯断裂问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
连铸板坯
,
中间裂纹
,
Q345B热轧钢带
,
冷弯断裂
赵锐
,
程文龙
,
江守利
,
陈则韶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利用气泡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氨水鼓泡吸收的数学模型;利用高速摄像机对氨水鼓泡吸收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得出了氨水鼓泡吸收过程中的最大气泡体积、气泡数、最大吸收高度、吸收过程中的舍伍德数等鼓泡参数随喷嘴口径、气体流量、氨水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喷嘴口径越大,吸收效果越好;吸收溶液氨水浓度较高,吸收效果越差;氨气进口流量较大,吸收效果越好.理论模型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关键词:
鼓泡吸收
,
氨水
,
吸收式制冷机
,
气泡动力学
张攀
,
张伟
,
于鹤龙
,
张梦清
,
赵锐
中国表面工程
doi:10.11933/j.issn.1007-9289.2016.01.006
采用感应熔覆技术在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基体上制备了Fe基合金涂层.利用带有能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形貌和元素组成,使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涂层的物相组成,采用差热分析仪对合金粉末进行了热分析,用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及干摩擦条件下的滑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感应熔覆铁基合金涂层组织致密,内部和界面无孔隙,涂层与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涂层主要由a-Fe、(Cr,Fe)7C3、Cr7C3、Ni3Fe和Fe3C等组成,且α-Fe中均匀分布颗粒细小的(Cr,Fe)7C3、Cr7C3析出相;涂层显微硬度约为250 HV0.1;在不同载荷下,感应熔覆Fe基合金涂层的耐磨损性能均优于1Cr18Ni9Ti基体,涂层磨损机理为典型的层状剥落和粘着磨损.
关键词:
感应熔覆
,
Fe基合金
,
显微组织
,
摩擦学性能
赵锐
,
杨红军
,
于鹤龙
,
张梦清
,
周克兵
,
张伟
中国表面工程
doi:10.11933/j.issn.1007-9289.2016.03.009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技术对普通火焰喷涂NiCrBSi涂层进行了重熔处理,分析了重熔后涂层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探讨了涂层显微组织、单一析出相微/纳力学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重熔后NiCrBSi涂层的层状结构与孔隙消失,涂层/基体界面形成了代表涂层冶金结合特征、厚度约为10μm的“白区”显微组织,涂层成分在原有γ-Ni、Ni3Fe和M23C6型碳化物基础上,出现了Fe3C、Ni3B、以及Cr7C3和CrB析出相;重熔后涂层显微硬度沿表面至基体方向呈近似线性逐渐降低,表层显微硬度约为675 HV0.2,接近界面区域硬度降至440 HV0.2,涂层内部Cr7C3、CrB、γ-Ni和“白区”纳米压痕硬度分别为19.2、7.0、5.0和4.2 GPa;涂层硬度变化符合“复合材料混合定律”,由各物相分布及其硬度共同决定.
关键词:
感应加热
,
重熔处理
,
NiCrBSi涂层
,
显微组织
,
纳米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