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乳化剂对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

王玉标 , 刘国军 , 刘素花 , 于晓茹 , 罗茜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1.09.004

采用半连续单体滴加法合成了粒径约40 nm分布均一的丙烯酸酯微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配比、用量及反应型乳化剂V -20S的引入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跟踪测试了乳液聚合过程中粒径的变化,探讨了聚合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以MS - 1/SDS/OP - 10为乳化剂且质量比为0.7∶0.2∶0.5所制备微乳液性能较好,反应型乳化剂V -20S用量为0.6%,乳化剂总用量为3%时,合成出的乳液粒径为43.1 nm,乳液聚合稳定性好,涂膜附着力为1级,耐水时间超过500 h.

关键词: 丙烯酸酯 , 乳液聚合 , 微乳液 , 乳化剂 , 粒径

CVD-SiC在不同气氛中的叠加氧化行为

罗茜 , 成来飞 , 栾新刚 , 刘小冲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2010.02.005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备了CVD-SiC陶瓷基片并在1500℃空气中进行预氧化处理,对比研究了预氧化前后CVD-SiC分别在1100、1300和1500℃静态水氧耦合环境下的氧化行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不同叠加氧化温度条件下表面形貌和物相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预氧化后氧化(叠加氧化)和预氧化前氧化(水氧氧化)具有相似的氧化机理,均呈现出典型的抛物线型模式,两者的活化能分别为116kJ/mol和98.9 kJ/mol.

关键词: CVD-SiC , 叠加氧化 , 水氧氧化

Ti-24Al-15Nb-1.5Mo合金的超塑性能及超塑变形时的组织演化

刘莹莹 , 姚泽坤 , 罗茜 , 曹立坤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研究了Ti-24Al-15Nb-1.5Mo合金在900~1020 ℃,3.3×10-4~3.3×10-2 s-1条件下进行的超塑性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除温度900 ℃,应变速率3.3×10-2 s-1外,合金都显示出超塑性,延伸率范围为105%~1570%,最佳变形温度为980 ℃,最佳应变速率为3.3×10-4 s-1,在此条件下拉伸时,延伸率达到最大值1570%.应变速率对Ti-24Al-15Nb-1.5Mo合金的组织演化有显著影响.在较高应变速率下变形,α2相尺寸先随温度升高至940 ℃有所减小,之后则随温度的升高有所粗化;而在较低的应变速率下变形,α2相呈粗化且不均匀的趋势,高的延伸率与大晶粒周围镶嵌许多小颗粒能有效协调变形.

关键词: Ti-24Al-15Nb-1.5Mo合金 , 超塑性 , 动态再结晶 , 显微组织

二氧化硅形态对有机-无机复合弹性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

罗茜 , 刘国军 , 张桂霞 , 刘素花 , 于晓茹 , 王玉标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2.05.001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为聚合工艺,利用无机二氧化硅改性纯丙烯酸酯弹性乳液,使之兼有有机相和无机相的优点,制备有机-无机复合弹性乳液.分别选用3种不同形态的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硅溶胶、正硅酸乙酯和A -151)进行对比试验,考察了二氧化硅形态对聚合物膜力学性能、吸水率、光学性能、耐热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形态对有机-无机复合弹性乳液涂膜性能有较大影响,二氧化硅以正硅酸乙酯和A-151的加入方式为最佳.

关键词: 二氧化硅 , 弹性乳液 , 有机-无机复合 , 丙烯酸酯

环氧改性含磷苯丙防锈乳液的合成

徐晶 , 刘国军 , 刘素花 , 王玉标 , 于晓茹 , 罗茜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1.03.010

采用常规乳液聚合方法,以环氧树脂改性含有磷酸酯功能单体的苯丙乳液来制备水性防锈乳液.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等为共聚单体,引入环氧树脂及具有抗闪蚀功能的磷酸酯功能单体,考察了乳化剂、引发剂、环氧树脂、磷酸酯单体不同用量对乳液及其漆膜的影响,并对乳液的粒径、固含量及漆膜的耐盐水性、附着力等性能进行测试,逐步优化聚合工艺来合成具有高效防锈的新型环氧防锈乳液.研究表明,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环氧树脂用量、磷酸酯单体用量分别为单体总量的1.5%、0.6%、7%、3%时,可制得性能较好的水性环氧改性含磷苯丙防锈乳液.

关键词: 防锈乳液 , 环氧树脂 , 磷酸酯功能单体 , 苯丙乳液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北细辛根和根茎中的挥发性成分

张峰 , 王龙星 , 罗茜 , 肖红斌 , 梁鑫淼 , 蔡少青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2.05.023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北细辛根和根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鉴定出了36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十五烷、甲基丁香酚、黄樟醚、3,5-二甲氧基甲苯等.对照北细辛根和根茎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两者的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较大差异,这为北细辛的临床合理用药及质量控制标准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 挥发性成分 , 北细辛 , , 根茎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