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华
,
索红莉
,
马麟
,
田辉
,
孟易辰
,
李孟晓
,
王毅
,
刘敏
,
王高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无磁性、高强度Ni-9.3at%W (Ni9W)合金由于其较低的层错能,难以通过传统的轧制及再结晶退火得到强立方织构.本工作采用熔炼制坯路线,结合均匀化退火和中间再结晶退火的方法得到了晶粒尺寸细小,合金元素W均匀分布的Ni9W坯锭,通过总变形量为99%的轧制,中间引入四次轧制间回复退火得到了厚度为80 μm的Ni9W轧制基带,最后采用两步再结晶退火的方式得到了再结晶立方织构含量为80.2% (<10°)的Ni9W合金基带.
关键词:
基带
,
均匀化退火
,
初始晶粒尺寸
,
回复退火
,
立方织构
梁雅儒
,
田辉
,
索红莉
,
马麟
,
王金华
,
孟易辰
,
王盼
,
彭发学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X射线四环衍射技术对比分析了通过冷轧和轧制中间热处理制备的2种Ni-9.3at%W (Ni9W)合金基带的轧制织构和再结晶织构,研究了不同Ni9W合金基带在热处理过程中轧制织构向再结晶织构的演变.其次,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对以上2种Ni9W合金基带的微观组织和立方织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冷轧Ni9W合金基带的轧制织构相比,经轧制中间热处理后其轧制织构中S取向和Copper取向的含量增加、Brass取向的含量减少,使其轧制织构的类型介于Brass型轧制织构与Copper型轧制织构之间.2种Ni9W合金基带经低温回复后,其轧制织构含量均有一定的增加;另外,再结晶过程中轧制织构的含量均迅速降低,但立方取向的含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而是出现大量的随机取向,Ni9W的再结晶具有了连续再结晶的特征,这也是导致Ni9W合金基带较难形成立方织构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经过轧制中间热处理后Ni9W合金基带在初始再结晶完成后并没有形成一定强度的立方织构,但其立方取向的含量仍然能在进一步热处理过程中通过立方取向晶粒的长大而得到加强.最后,采用轧制中间热处理制备的Ni9W合金基带经两步高温热处理后其立方织构的含量达到84.5%(<15°).
关键词:
Ni9W合金基带
,
轧制织构
,
轧制中间热处理
,
再结晶
,
立方织构
田辉
,
索红莉
,
梁雅儒
,
马麟
,
孟易辰
,
李孟晓
,
王金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对总形变量相同,厚度分别为80和40 μm的Cu-45Ni(at%,下同)合金基带进行再结晶热处理后,采用X射线四环衍射,分析其冷轧织构及再结晶织构;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通过对比分析两者高温热处理后立方织构、小角度晶界及孪晶界含量等的变化,研究基带厚度对无磁性Cu-45Ni合金基带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总形变量均为99%的2种基带,冷轧后均形成“Copper”型轧制织构,且轧制织构对不同厚度的Cu-45Ni合金基带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形成影响较小.厚度为40 μm的超薄带在高温热处理后更容易形成较强的立方织构,同时小角度晶界的含量也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发生部分再结晶时,厚度小的超薄基带中2个立方晶粒相遇并迅速长大,形成强立方织构的几率要大于普通厚度的基带.
关键词:
Cu-45Ni合金
,
基带厚度
,
立方织构
,
EBSD
张猛
,
俞森彬
,
金武
,
王金华
,
黄佐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利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OH-PLIF)技术测量了CH4/air预混湍流火焰前锋面结构,通过图片处理得到了测量平面上的二维火焰面密度.基于不同的假设建立了三种不同模型,利用二维探测得到的火焰面信息来估计三维火焰面密度在测量面上的值,通过积分三维火焰面密度估计值得到燃烧系统的燃料消耗率.结果表明,预混湍流火焰前锋面为凹凸的褶皱结构,平面测量的二维火焰面密度明显低估了真实的火焰面密度,利用模型估计得到的3D火焰面密度对2D值有明显的改善.燃烧系统的燃料消耗率可以用来评估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模型的误差都在40%以内.
关键词:
OH-PLIF
,
湍流火焰前锋面
,
3D火焰面密度
,
燃料消耗率
王营霞
,
索红莉
,
马麟
,
田辉
,
袁冬梅
,
王金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制备具有高强度、低磁性的双轴织构金属基带是获得高性能涂层超导体的基础.目前,传统的Ni5at%W (Ni5W)合金基带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但其立方织构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以真空熔炼方法制备的大形变量(约99%)冷轧Ni5W合金基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BSD技术进行表征,系统的研究了其形变织构的演变、再结晶形核和晶粒长大等过程.研究发现,Ni5W合金基带的形变织构为典型的铜型轧制织构;在再结晶初期阶段,立方取向晶粒优先在靠近基带表层的区域形核,且具有一定的尺寸优势,其形核在厚度方向上表现出梯度分布的特点;在完全再结晶阶段,立方取向的晶粒通过“尺寸优势”和“取向长大优势”逐渐吞并其它取向的晶粒,形成强的立方织构.
关键词:
Ni5W合金基带
,
再结晶织构
,
形核
,
长大
杨智勇
,
韩建民
,
李卫京
,
王金华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08.02.014
采用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本体取样,对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细观损伤断裂机制进行研究.在试样断口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裂纹的萌生和扩展,SiC颗粒和裂纹扩展面的改变对裂纹生长的阻滞作用和以SiC颗粒为中心的辐射状疲劳条纹.提出一种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损伤混联模型,用于解释材料细观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关键词:
细观损伤
,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
断裂
,
混联模型
李卫京
,
赵洋
,
李荣华
,
韩建民
,
王金华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j.issn.1005-5053.2004.02.007
以纳米氧化锌为填充剂,通过乳液共混方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改性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实验确定了较理想的复合工艺,能够在成本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明显改善复合材料的多项性能.另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了纳米氧化锌颗粒的粒度分布,分析了复合材料的性能随增强体加入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纳米氧化锌改性聚四氟乙烯的机理.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
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
,
乳液共混
祝晓文
,
韩建民
,
崔世海
,
王金华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6.04.008
综述了微弧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铝、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总结和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如电压、电流密度、氧化时间等对陶瓷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槽液体系如酸碱度、添加剂种类及溶液电导率等对微弧氧化陶瓷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该技术的工艺优点、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述,并提出了在微弧氧化技术研究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即加强微弧氧化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促进微弧氧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关键词:
铝合金
,
镁合金
,
微弧氧化
,
陶瓷层
赵林毅
,
李黎
,
李最雄
,
王金华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1.01327
硅酸盐材料是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本文对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两种硅酸盐材料料礓石和阿嘎土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料礓石和阿嘎土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料礓石和阿嘎土经700~1400℃焙烧后, 具有“气硬”和“水硬”双重特性, 并且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气硬组分先增加后降低, 而水硬组分呈不断增加的规律性变化. 研究表明: 烧料礓石和烧阿嘎土的化学组成及化学特性具有类似欧洲“水硬石灰”的性质, 改性的料礓石和阿嘎土可用于修复加固石质、土质及砖、陶质类等文物.
关键词:
古代建筑
,
silicate
,
material
,
characte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