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博
,
刘庭良
,
何绪林
,
张静全
,
冯良桓
,
武莉莉
,
李卫
,
黎兵
,
曾广根
,
王文武
功能材料
对近空间升华制备的CdTe薄膜进行了CdCl2气氛下热处理。测量了样品在室温下的交流阻抗特性,基于恒相位角元件(CPE)等效电路拟合所测量的复阻抗谱,分析了退火工艺对CdTe薄膜的晶粒体电阻、晶界电阻、弛豫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增加,晶粒电阻增大,晶界电阻减小,弛豫时间缩短。
关键词:
CdTe
,
多晶薄膜
,
交流阻抗
,
晶界
宫臣
,
张静全
,
冯良桓
,
武莉莉
,
李卫
,
黎兵
,
曾广根
,
王文武
功能材料
使用减反射膜层是提高太阳电池短路电流密度进而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基于AM1.5辐照光谱,优化设计了MgF2/H4/Al2O3结构的减反射薄膜,使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备了该减反射膜,使用椭圆偏振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分别测量了所制备薄膜...
关键词:
减反射膜
,
CdTe
,
AM1.5
,
H4
,
量子效率
束青
,
武莉莉
,
冯良桓
,
王文武
,
曹五星
,
张静全
,
李卫
,
黎兵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50148
采用CdTe和Te双源共蒸发的方法,调控CdTe和Te源的蒸发速率,首次制备出一系列不同x组分的CdxTe二元化合物薄膜,并在N2气气氛下进行185℃退火处理。通过XRD、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及暗电导率–温度关系对CdxTe薄膜的结构、形貌、光学和电学性质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
关键词:
CdxTe薄膜
,
双源共蒸发
,
CdTe太阳电池
曹胜
,
武莉莉
,
冯良桓
,
王文武
,
张静全
,
郁骁骑
,
李鑫鑫
,
李卫
,
黎兵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50310
蒸汽输运法是制备高质量且大面积均匀的 CdTe 薄膜的一种优良的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一套蒸汽输运沉积系统制备了 CdTe 多晶薄膜,并研究了衬底温度对 CdTe 薄膜性质及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利用 XRD、SEM、UV-Vis和Hall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衬底温度对薄膜的结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
蒸汽输运法
,
CdTe薄膜
,
衬底温度
,
转换效率
高文敏
,
武莉莉
,
曾广根
,
王文武
,
李卫
,
张静全
,
黎兵
,
冯良桓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6.03.009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石英玻璃和TCO玻璃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CdS薄膜,研究了CdS薄膜厚度对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在不同厚度的CdS/TCO衬底上,进一步制备成CdTe薄膜太阳电池.结果表明,CdS薄膜厚度的增加有利于薄膜的生长与结晶;110 nm的薄膜具有禁带宽度为2.41 eV的最大值...
关键词:
磁控溅射
,
CdS薄膜
,
CdS/CdTe电池
汪雪梅
,
王文武
,
武莉莉
,
张立祥
,
冯良桓
,
张静全
,
李卫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4.08.030
采用双靶共溅射法,分别在不同衬底温度、沉积压强和溅射功率下制备了 Cd1-x Znx Te 多晶薄膜样品,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 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制备的 Cd1-x Znx Te 薄膜的结构、成分、形貌和光电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300℃衬底温度下制备的Cd1-xZnx...
关键词:
Cd1-x Znx Te薄膜
,
磁控溅射
,
叠层电池
李光辉
,
李志宏
,
王文武
,
徐延庆
,
范志辉
,
孙红刚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09.02.008
以Cr2O3微粉、TiO2微粉、金属铬粉为原料,聚乙烯醇(PVA)为结合剂,经喷雾造粒、冷等静压成型后,采用标准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控制气氛,其氧分压分别控制在1 010、10.1 Pa,1 450 ℃保温3 h烧成,研究了金属铬粉加入量(其质量分数分别为0、0.5%、1.0%、1.5%和2.0%)...
关键词:
氧化铬
,
烧结
,
金属铬粉
张敏
,
赵鹏康
,
王文武
,
李继红
,
毕宗岳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11.01.009
采用热模拟技术、显微分析方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连续油管用粒状贝氏体钢在TTG焊接过程中,接头热影响区不同部位的微观组织和宏观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热影响区与母材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对比表明,在接头热影响区中,过热粗晶区以长条状铁素体组织为主,冲击功相对较高.正火区和不完全正火区组织以多边形铁...
关键词:
连续油管
,
粒状贝氏体钢
,
热模拟技术
,
热影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