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恺
,
王大伟
,
王美丽
,
刘梦琪
,
冯静
,
李中翔
,
赵全亮
,
崔岩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以Fe(NO3)3·9H2O和Bi(NO3)3·5H2O为原料、NaOH为矿化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BiFeO3粉体,研究了BiFeO3粉体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相结构与微观形貌的演变.结果表明:低的反应温度下只有杂相生成,提高反应温度使得杂相逐渐减少,有效地促进BiFeO3相的合成;反应时间的延长也有助于减少杂相,而较低的矿化剂浓度能够获得纯BiFeO3,当NaOH浓度为1 mol/时,在170℃反应24 h可以获得纯BiFeO3粉体.另外,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可以获得多种形貌的产物,如薄片、球形体、纳米颗粒、纳米线、四面体,实验发现,适中的反应温度、时间和矿化剂浓度可以得到大尺寸的球形体(~10 μm),而反应时间的延长则会促进一维纳米结构及纳米颗粒的生长.
关键词:
BiFeO3
,
水热合成
,
多铁
莫晓亮
,
杨剑
,
姚彦
,
徐华华
,
楼成飞
,
王大伟
,
卢嘉
,
陈国荣
功能材料
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有机金属配合物纳米线的方法,即饱和蒸气反应法,并解释了它的生长机理.用这种方法制备的Ag(TCNQ)[TCNQ,tetracyanoquinodimethane]纳米线(棒)基本垂直于基板.截面近似呈方形,边长<100nm,长度(高度)可控,生长温度低(≤120℃),因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与其它工艺兼容.在STM针尖和导电AFM针尖电场作用下这种纳米线(棒)具有电双稳特性,预期在纳米电子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纳米线
,
Ag(TCNQ)
,
电双稳
孙雪
,
方海涛
,
余慧龙
,
储一
,
张宝友
,
杜金红
,
王大伟
,
李峰
,
王福平
新型炭材料
采用SnCl2溶液法制备二氧化锡包覆多壁碳纳米管(SnO2 coated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SnO2/MWCNTs), 研究了SnO2/MWCNTs的室温氢敏性能.SEM和TEM形貌观察表明: 粒径5nm的SnO2均匀包覆在MWCNTs表面,并形成连续的包覆层.氢敏性能测试表明:SnO2/MWCNTs材料具有室温氢敏性能,可以实现体积浓度0.01%氢气的检测.在对0.1%氢/氩混合气的室温氢敏测试中发现,当通入空气后出现电流反向波动的现象,这是由于空气中的O2与样品周围的H2生成H2O并吸附在SnO2表面,降低了SnO2/MWCNTs的电阻,随后由于O2的竞争吸附,H2O又脱附所导致.这一电流反向波动现象暗示SnO2/MWCNTs具有室温湿敏性能.
关键词:
二氧化锡
,
包覆
,
多壁碳纳米管
,
氢敏性能
张程浩
,
狄杰建
,
谭培培
,
李明勇
,
赵全亮
,
谭晓兰
,
王大伟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LaNiO3/Si衬底上制备了6%Pb(Mn1/3Nb2/3)O3-94% Pb(Zr0.52 Ti0.48) O3 (PMnN-PZT)铁电薄膜,对其微结构和铁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铁电薄膜呈(001)高度择优取向,取向度高达98%.经过1010次铁电循环测试,铁电薄膜无疲劳现象;在104 s时间内,薄膜的铁电保持和印记特性稳定,无明显退化.该结果说明LaNiO3氧化物电极会降低PMnN-PZT薄膜的氧空位浓度,有效地缓解了电荷注入的问题,因此改善了PMnN-PZT薄膜的铁电性能.
关键词:
锰铌锆钛酸铅
,
镍酸镧
,
铁电性能
,
磁控溅射
赵全亮
,
祁利辉
,
李中翔
,
何广平
,
狄杰建
,
王大伟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SiO2/Si衬底上制备了LaNiO3薄膜,并通过改变退火温度和薄膜厚度对其微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X射线衍射(XRD)和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和厚度的增加,LaNiO3薄膜的结晶质量明显提高,薄膜电阻率也逐渐下降.当退火温度为800℃时,厚度为630 nm的LaNiO3薄膜电阻率最小,达到了1.37 mQ·cm.此外,利用LaNiO3薄膜作为下电极制备的2% Nb-Pb(Zr06Ti0.4)O3薄膜呈良好的钙钛矿相结构,且经过1010铁电循环测试周期以后,2% Nb-Pb(Zr06Ti0.4)O3薄膜的铁电性能未出现明显下降,表明该LaNiO3薄膜是生长PNZT铁电薄膜的优良下电极材料.
关键词:
镍酸镧
,
电学性能
,
溶胶-凝胶
,
铌锆钛酸铅
梁凯
,
王大伟
,
奚长生
,
彭翠红
,
龙来寿
硅酸盐通报
doi:10.3969/j.issn.1001-1625.2005.06.002
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以纯铟粒为原料,在980℃下Si(100)基片上通过改变气流成分制备了一系列氧化铟纳米线,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试验表明,随着氩气中氢气含量增加,纳米线的产量降低,10%的含氢量最优.纳米线的直径在50~100nm之间,长度可达几十微米.纳米线的结构是方铁锰矿体心立方单晶结构.纳米线的生长符合VLS模型,铟起到了自催化的作用.
关键词:
环境材料
,
气体传感器
,
In2O3纳米线
,
VLS模型
王大伟
,
王美丽
,
李中翔
,
赵全亮
,
崔岩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4.12.009
以硝酸铁和硝酸铋为原料,冰醋酸和乙二醇单甲醚为溶剂制备BiFeO3粉体.采用XRD,SEM,EDS,TG-DSC以及FT-IR等手段对产物的物相、形貌、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BiFeO3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BiFeO3的最佳煅烧温度为550~600℃,保温时间为0.5~1.5h.另外,在BiFeO3制备过程中对Bi含量进行过量添加处理,发现当Bi过量3%~6%时,制备出的BiFeO3粉体杂相最少.
关键词:
BiFeO3
,
溶胶-凝胶
,
多铁材料
,
煅烧温度
,
保温时间
周光敏
,
王大伟
,
李峰
,
张莉莉
,
翁哲
,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doi:10.1016/S1872-5805(11)60075-9
通过原位化学聚合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纳米炭材料(炭黑,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纳米片)/聚苯胺复合电极材料.分析表明: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相比于炭黑/聚苯胺、碳纳米管/聚苯胺复合物及纯聚苯胺,具有产率和比容量高,内阻低及明显提高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a)二维平面结构石墨烯有利于大量聚苯胺在其表面均匀沉积及更多的活性位使聚苯胺和电解液离子接触,从而有利于聚苯胺得失电子促使氧化还原反应的顺利进行;(b)石墨烯间的面接触有利于构建电子的快速传输网络使电极材料具有更低的电阻;(c)石墨烯及聚苯胺层层堆叠结构具有柔性包覆限制作用,可有效防止聚苯胺在充放电过程中因膨胀和收缩而从石墨烯表面脱离.
关键词:
纳米炭
,
石墨烯
,
碳纳米管
,
聚苯胺
,
超级电容器
耿新
,
李峰
,
王大伟
,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以石油焦为原料化学活化制得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在此AC中加入不同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依据交流阻抗谱中阻抗与电容关系,区分有效容量和内阻造成的能量损失,评价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3%~15% MWCNTs的AC电极,实部电容高于纯AC电极,虚部电容则随着MWCNTs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其实部电容分数随MWCNTs加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虚部电容分数则随MWCNTs加入量增加而降低.在AC电极中加入MWCNTs,在降低电极内阻的同时可有效提高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效率,并降低弛豫时间,提高其频率特性,改善电容行为.
关键词:
活性炭
,
多壁碳纳米管
,
电化学阻抗谱
,
弛豫时间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