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何俊
,
丁云杰
,
严丽
,
李显明
,
熊建民
,
潘振栋
,
江大好
,
林励吾
催化学报
应用程序升温技术研究了氢甲酰化反应物CO,H2和C2H4在经PPh3修饰的Rh/SiO2(PPh3-Rh/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脱附行为. CO-TPD结果显示, Rh/SiO2催化剂在348, 398和525 K处有3个脱附峰, PPh3-Rh/SiO2催化剂仅在368 K处出现脱附峰,表明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发生了明显变化.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PPh3-Rh/SiO2催化剂上CO的吸附态. 结果表明, 2 040 cm-1处吸收峰归属于PPh3修饰的Rh粒子上线式吸附的CO. 这种吸附态既不同于Rh/SiO2多相催化剂表面Rh粒子上的CO吸附态,也不同于相应均相催化剂中的羰基配位态. TPD和FT-IR结果表明,在低压下PPh3-Rh/SiO2催化剂对氢甲酰化反应已具有相当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
氢甲酰化
,
三苯基膦
,
铑
,
氧化硅
,
负载型催化剂
,
吸附-脱附
王涛
,
丁云杰
,
熊建民
,
陈维苗
,
尹红梅
,
何代平
,
严丽
,
林励吾
催化学报
采用CO加氢反应、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程序升温还原(TPR)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等技术考察了Zr助剂对Co/AC催化剂催化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还原、钝化后的Co-Zr/AC催化剂的XRD谱上只有较弱的CoO特征衍射峰; 反应50 h后,催化剂中Co主要以fcc晶相存在,同时还含有少量hcp晶相的Co; 加入Zr助剂后Co晶相衍射峰明显减弱. TEM结果表明, 15%Co/AC中Co的平均粒径为20 nm,加入Zr后Co粒径变小,15%Co-6%Zr/AC中Co的粒径为10 nm. CO加氢、XRD和TEM结果表明,加入Zr助剂可以提高活性组分Co的分散度,同时催化剂的活性随分散度的增大而增大. TPR和TPSR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
关键词:
锆
,
钴
,
活性炭
,
费-托合成
,
一氧化碳
,
加氢
肖于德
,
黄龙坚
,
黎文献
,
李松瑞
,
马正青
,
熊建民
,
朱焱
,
欧阳立斌
,
周国汉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1999.05.003
通过添加钪、锆, 调整铜量, 配制实验合金, 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硬度测量、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实验合金挤压棒材组织性能, 探讨了含钪、锆的Al-Cu-Mg-Fe-Ni系合金的强韧化机理. 在2618铝合金中添加钪、锆使合金的组织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钪、锆不宜过量. 含钪、锆合金强韧化的原因在于, 一方面有L12型共格相Al3 (Sc,Zr) 生成, 起着有效的补充强化作用, 另一方面强化相S′相细化和分布状况改观, 改变了裂纹萌生位置与扩展途径.
关键词:
铝合金
,
钪
,
锆
,
沉淀强化
朱何俊
,
丁云杰
,
严丽
,
熊建民
,
李学民
,
张连忠
,
林培滋
,
黄世煜
,
林励吾
,
催化学报
关键词:
supported aqueous-phase catalyst
,
supported rhodium catalyst
,
synergistic effect
,
hydroformylation
尹红梅
,
丁云杰
,
罗洪原
,
何代平
,
熊建民
,
陈维苗
,
潘振栋
,
林励吾
催化学报
用原位红外光谱考察了Rh-Mn-Li-Fe/SiO2和Rh/SiO2催化剂表面上CO的吸附态及CO加氢反应过程中吸附物种的变化.结果表明,CO在Rh/SiO2催化剂上仅有线式吸附态存在,而CO在Rh-Mn-Li-Fe/SiO2催化剂上既有线式吸附态存在,又有孪生吸附态存在.这说明Rh-Mn-Li-Fe/SiO2催化剂中Rh的分散度较高.经CO加氢反应(3.0 Mpa,593 K)后,在Rh-Mn-Li-Fe/SiO2催化剂上可观测到C2含氧化物前驱物种的吸收谱带,而在Rh/SiO2催化剂上未观测到相应的谱带; CO在这两种催化剂上主要以线式吸附态存在,孪生吸附态基本消失.结合催化剂对CO加氢的催化性能,可以认为线式吸附的CO对生成C2含氧化物有贡献.Rh-Mn-Li-Fe/SiO2催化剂的高活性是由于助剂的存在削弱了其表面吸附CO的 C-O键,促进了CO的活化,从而有利于C2含氧化物前驱物的生成.
关键词:
铑基催化剂
,
一氧化碳
,
加氢
,
碳二含氧化物
,
原位红外光谱
尹红梅
,
丁云杰
,
罗洪原
,
熊建民
,
何代平
,
王涛
,
林励吾
催化学报
采用CO加氢反应、程序升温还原(TPR)、CO吸附和CO脱附等技术,研究了Fe助剂对Rh-Mn-Li/SiO2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二碳含氧化物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Mn,Li和Fe的加入明显提高了Rh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特别是在1%Rh-1%Mn-0.075%Li/SiO2催化剂中加入0.05%Fe后,C2+含氧化物的时空收率由331.6 g/(kg*h)提高到457.5 g/(kg*h). 但当Fe的加入量继续增加时,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下降,甲醇的选择性上升. TPR实验表明,当加入少量Fe(0.05%~0.5%)时,TPR的峰面积随Fe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Fe的加入使Rh的还原温度向高温移动,Mn的还原温度向低温移动,Fe的还原峰与Rh和Mn的还原峰相重叠,由此推断这些Fe与Rh是处于紧密接触状态的. 当Fe含量增加到1%时,样品在522 K出现一个新的谱峰,该峰可归属为与Rh非紧密接触的Fe的还原峰. CO的吸附实验表明,当Fe的加入量超过一定值后,CO吸附量下降. CO的脱附实验表明,在Rh基催化剂中加入少量Fe后,强吸附的CO增多,但当Fe的加入量超过一定值时,强吸附的CO量下降.
关键词:
铑
,
锰
,
锂
,
铁
,
负载型催化剂
,
一氧化碳
,
加氢
,
合成气
,
二碳含氧化物
熊建民
,
丁云杰
,
王涛
,
吕元
,
朱何俊
,
罗洪原
,
林励吾
催化学报
通过改变稀土助剂La2O3的负载量,考察了La2O3助剂对活性炭负载Co基催化剂(Co/AC)上费-托合成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 SEM, TPR和CO-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La2O3的加入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产物中甲烷的选择性. 对于15%Co/AC催化剂,加入少量的La2O3(w(La)=0.7%~1.7%)可使CO转化率从27%升高到56%, 甲烷选择性从16.5%下降到7.8%,C5+选择性从55.4%升高到74.7%; 但加入过多的La2O3(w(La)=8.1%~12.4%)时,甲烷选择性反而升高. XRD和SEM结果表明, La2O3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中Co的分散度. TPR和CO-TPD结果表明, La2O3与Co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使催化剂的还原度下降,尤其是La2O3负载量高的催化剂还原度下降更加明显,导致Co/AC催化剂上CO的高温吸附量的增加.
关键词:
费-托合成
,
活性炭
,
钴
,
负载型催化剂
,
氧化镧
,
助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