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英
,
姜文龙
,
王静
,
汪津
,
王立忠
,
韩强
,
王红梅
,
赵晓红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6.04.015
有机电致白光器件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它不仅可以作为液晶显示的背光源,也是未来照明技术的有效光源.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可以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的激子,理论上可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到100 %,而在近几年倍受关注.文章介绍了磷光材料的有机电致白光器件的研究进展,按多发射层、多重掺杂单发射层、单重掺杂单发射层以及基于激发二聚体和激基复合物发射4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
磷光材料
,
掺杂
,
敏化剂
姜文龙
,
王静
,
丁桂英
,
汪津
,
王立忠
,
韩强
,
王洪梅
,
赵晓红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7.03.001
介绍了结构为ITO/40 nm 4,4',4"-tris[N,-(3-methylphenyl)-N-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m-MTDATA)/5 nm 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x nm 4,4-bis(2,2-diphenyl vinyl)-1,1-biphenyl(DPVBi)/y nm 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40 nm 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Alq)/0.5 nm LiF/Al的器件,其发光光谱的半峰宽在电压由2 V变为12 V时,由140 nm变为70 nm,器件发光的峰值波长由456 nm变为444 nm的规律.半峰宽变窄是由于随着电压的升高,被Rubrene俘获的电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越过Rubrene层,在DPVBi中与注入的空穴形成激子而复合发光的概率的逐步增加所造成的.峰值波长蓝移是由于激子的形成区域随着电压的增加逐渐由DPVBi层移向NPB层造成的.器件峰值波长的这种变化对器件的色度改善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峰值波长
,
蓝移
丁桂英
,
姜文龙
,
汪津
,
王静
,
王立忠
,
常喜
,
张刚
,
王红梅
,
赵晓红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8.02.019
为了探讨(3-545T超薄层的发光特性,设计了结构为:ITO/2T-NATA(20 nm)/NPBX(20 nm)/C-545T(d nm)/BCP(8 nm)./Alq(40 nm)/LiF(0.5 nm)/Al的绿光器件.结果表明,随着C-545T层厚度d的增加,器件的亮度和效率均下降,这是由于C-545T染料的浓度淬灭效应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基于C-545T超薄层为发光层之一的多层结构的白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NPBX(30 nm)/Rubrene(0.2 nm)/NPBX(5 nm)/DPVBi (20 nm)/NPBX(4 nm)/C-545T(0.1 nm)/Alq(30 nm)/LiF(0.5 nm)/Al.在驱动电压为16 V时,其最大亮度达到12 320 cd/m2,对应的色坐标为(0.32,0.40),在电压为4 V时,最大光功率效率达到了3.45 lm/w.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超薄层
,
效率
王广德
,
丛林
,
孟昭晖
,
孟凡超
,
张刚
,
高永慧
,
华杰
,
汪津
,
姜文龙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8.06.015
介绍了近年来有关磁自旋耦合作用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有机磁阻效应、电致发光效应、光电导效应、量子效率效应等.其中,磁场作用下的有机磁阻可达到10%,理论上最大值为-50%;自旋极化注入的引入使得OLEDs的内量子效率达到32%,并且磁场作用下的电致发光强度也增强了8%左右;磁场作用下,器件的光电导和外量子效率分别增大了6%.以上效应随磁场增加逐渐趋于饱和.对于这些效应产生的理论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三线态-三线态的猝灭、塞曼效应及超精细作用等产生的.三线态-三线态的猝灭形成了激发单线态激子S*,形成滞后的电致发光;而塞曼效应及超精细作用则认为是磁场抑制了单线态向三线态的转化致使发光增强.现在这方面的理论仍在完善过程中.
关键词:
磁自旋耦合效应
,
OLEDs
,
性能
黄涛
,
姜文龙
,
丁桂英
,
汪津
,
高永慧
,
欧阳新华
,
曾和平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10.05.014
通过研究新型荧光材料2-(2-溴-5-乙烯-噻吩)-8-羟基喹啉锌(BTHQZn)的电致发光特性,发现BTHQZn具有良好的电致发光特性和空穴传输特性,利用此特性制备了掺杂型有机电致黄光器件,结构为ITO/2T-NATA(30 nm)/CBP:5%Ir(ppy)3:10%BTHQZn(20 nm)/Alq3(50 nm)/LiF(0.5 nm)/Al,器件在12 V时实现了黄绿光发射,最大发光亮度为4 552 cd/m2,色坐标为(0.395 4,0.497 6),在11 V电压下的最大发光效率为2.82 cd/A.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空穴传输材料
,
亮度
汪津
,
姜文龙
,
王静
,
丁桂英
,
王立忠
,
韩强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6.06.009
制作了在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和aluminium tris-8-hydroxy-quinoline(Alq3)中分别掺杂黄色荧光染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的双发光区有机黄光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NPB(30 nm)/NPB:Rubrene(20 nm)/Alq3:Rubrene(20 nm)/Alq3(30 nm)/LiF(0.8 nm)/Al.NPB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Alq3作为电子传输材料,NPB和Alq3中掺杂Rubrene的浓度分别为0.9%和1.4%.实验结果表明,由于Rubrene具有较强的载流子俘获能力,而且在Alq3和NPB层中进行掺杂,相对于单掺杂层器件为Rubrene提供了更多的俘获空位,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性能.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
发光效率
,
双发光层掺杂
丁桂英
,
汪津
,
王广德
,
常喜
,
姜文龙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8.01.002
采用CBP主体材料中掺杂rubrene,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25 nm)/NPBX(20 nm)/CBP: 1%rubrene(10 nm)/NPBX(5 nm)/DPVBi(30 nm)/TPBi(20 nm)/Alq(10 nm)/LiF(1 nm)/Al的白光器件,此结构将器件的发光区控制在了DPVBi层和rubrene掺杂层.利用rubrene染料本身的载流子俘获空穴特性与CBP母体转移来的能量发射荧光特性,以及插入的5 nm NPBX的电子阻挡特性获得了高亮度的白光器件.此器件在驱动电压为16 V时最大亮度达到25 110 cd/m2,对应的色坐标为(0.30,0.34),在驱动电压为10 V时最大电流效率为5.32 cd/A,外量子效率为1.65%.而且,驱动电压在10~16 V时,即达到最大亮度和最大效率时,其色坐标都在白光等能点(0.33,0.33)附近.
关键词: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掺杂
,
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