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淼
,
曾鸿鹄
,
王大力
,
王婷
,
林志芬
,
陈瑞
,
莫凌云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1.2015051403
以费氏弧菌(Vibrio fucheri,V.fischeri)作为受试生物,盐酸四环素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盐酸四环素对V fischeri在0-24 h的发光强度和细菌生长OD600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四环素对V.fischeri的Hormesis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盐酸四环素对V.fischeri的发光强度表现出了时间依赖型的Hormesis效应,即Hormesis效应出现在细菌生长的延滞期及平台期;根据V.fischeri的发光机制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提出了盐酸四环素通过提供质子促进发光反应,从而产生Hormesis效应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
毒物兴奋(Hormesis)
,
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
,
四环素
,
时间效应
于红霞
,
林志芬
,
杨怡
,
徐铁莲
,
冯建芳
,
王连生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2.03.007
采用C18膜模拟生物体,探讨了化合物在膜与水相之间分配平衡的影响因素,测定了卤代苯类化合物的膜/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随着脂溶性的增加,化合物分配达到平衡的时间也将增加;C18膜/水分配系数的大小与水相中化合物浓度的大小和C18膜量的多少无关;C18膜/水分配系数(KSD)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C18膜材料的使用,为有机污染物脂溶性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并且这一方法为复合污染体系因脂溶性所引起的基本毒性量化预测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生物模拟
,
C18膜/水分配系数
,
脂溶性
,
卤代苯
苏冰梅
,
王婷
,
方淑霞
,
龙茜
,
林志芬
,
林娟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1.2015043001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 MG-1655)为实验材料,以3种喹诺酮类药物及典型磺胺类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喹诺酮类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杆菌的单一毒性及两类药物的联合效应,并对其毒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示,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比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小,可能是因为枯草芽孢杆菌的细胞壁较厚且富含肽聚糖,导致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较难进入枯草芽孢杆菌,毒性较低;同时大部分磺胺类药物与枯草芽孢杆菌的靶蛋白的结合能力低于其与大肠杆菌的靶蛋白的结合能力也是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比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小的另一原因.喹诺酮类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联合效应表现为拮抗,而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则表现为相加.这两类药物有不同的联合效应,可能是由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磺胺类药物的作用下产生芽孢这一抗逆性构造,减弱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作用.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
,
磺胺类药物
,
枯草芽孢杆菌
,
大肠杆菌
,
联合毒性
秦孟楠
,
宋春磊
,
林志芬
,
孔令云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1.2015070802
本文以蓝藻水华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和典型绿藻——羊角月牙藻为受试生物,测定了4种取代脲类除草剂对两种藻的96 h急性毒性,并初步探讨了引起毒性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4种取代脲类除草剂对羊角月牙藻的毒性均大于铜绿微囊藻.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取代脲类除草剂与羊角月牙藻的D1蛋白的结合能力大于铜绿微囊藻,这可能是导致羊角月牙藻对取代脲类除草剂更加敏感的原因.同时,分子对接揭示了氯离子可以增加取代脲类除草剂的疏水性,从而使化合物更易接近活性位点内部的疏水区域,更易与相应的氨基酸形成氢键.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
羊角月牙藻
,
取代脲类除草剂
,
毒性
,
分子对接
梁丽营
,
曾鸿鹄
,
龙茜
,
孙昊宇
,
林志芬
,
莫凌云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1.2016053102
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分别测定了7种磺胺(SAs,分别为磺胺二甲基嘧啶(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恶唑(SMX)、周效磺胺(SDX)、磺胺喹恶磷(SQ)、磺胺对甲氧嘧啶(SM)、磺胺甲氧哒嗪(SMP)),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分别为3-甲基-2-(5H)-呋喃酮(MF) 、N-乙烯基吡咯烷酮(VP)、(R)-3-吡咯烷醇(HPL))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并且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建立了QSIs与SAs对大肠杆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其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和相加作用;同时,基于SAs和QSIs分别与它们的目标靶蛋白二氢叶酸合成酶(DHP5)与大肠杆菌家族蛋白(Sdi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能(Ebinding)和混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mix)构建了SAs和QSIs对大肠杆菌的二元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为0.901).该模型经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13),研究可为今后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环境联合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毒性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群体感应抑制剂
,
磺胺类抗生素
,
大肠杆菌
,
联合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