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凯
,
唐元晖
,
马恒宇
,
杨健
,
田野
,
王晓琳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9.06.008
对聚偏氟乙烯(PVDF)/碳酸二苯酯(DPC)体系,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PVDF微孔膜.通过稀释剂的溶度参数对体系的相容性进行分析,热力学相图和不同PVDF质量浓度下制备的微孔膜断面照片均证明该体系具有较宽的液-液相分离区.PVDF/DPC体系偏晶点对应的PVDF浓度约为质量分数56%,低于此浓度体系降温后先发生液-液相分离,随着PVDF浓度的增大,微孔膜断面结构由双连续结构转变为蜂窝状结构,且膜孔孔径减小,高于此浓度体系降温后只发生固-液相分离,微孔膜断面呈块状紧密堆积结构.较快的冷却速率有利于低PVDF浓度时较小孔径膜和高PVDF浓度时较小球粒尺寸膜的生成.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
碳酸二苯酯
,
溶度参数
,
热致相分离
,
微孔膜
周波
,
林亚凯
,
马文中
,
田野
,
王晓琳
膜科学与技术
研究了混合溶剂对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微孔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非溶剂对ECTFE/癸二酸二丁酯(DBS)体系结晶趋势的影响.通过相容性分析及ECTFE微孔膜断面结构的观察,非溶剂亚磷酸三苯酯(TPP)的加入能使ECTFE/DBS体系从固-液相分离转变为液-液相分离.当非溶剂与溶剂的质量比比例(TPP∶DBS)为4∶6时,可制得孔径均匀的双连续结构ECTFE微孔膜.此比例下的热力学相图显示,ECTFE/DBS/TPP三组分体系具有较宽的液-液相分离区,该体系偏晶点所对应的ECTFE质量分数高达50%.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
微孔膜
,
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
,
混合溶剂
唐元晖
,
林亚凯
,
李倩
,
尤功
,
马文中
,
王晓琳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16159/j.cnki.issn1007-8924.2015.02.018
以课题组通过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及其产业化的相关工作为基础,从PVDF材料性能及其超微滤膜制备方法出发,全面回顾了课题组在TIPS法PVDF膜制备方面的研究历程,包括稀释剂和非溶剂的探索,纳米粒子、共聚物、两性离子等对PVDF膜的改性研究以及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的研制和规模化生产等等,最后还简要介绍了膜组件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
,
聚偏氟乙烯
,
水处理
,
膜制备
林亚凯
,
陈刚
,
杨健
,
王晓琳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7.09.002
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等规聚丙烯(iPP)在混合稀释剂中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和由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的iPP微孔材料的结构.iPP的质量分数固定为30%,采用不同配比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大豆油组成混合稀释剂.结果表明,混合稀释剂的配比影响体系的粘度和稀释剂与iPP的相容性,进而影响iPP球晶的生长和TIPS法制备的iPP微孔材料结构.在2 K/min的降温速率的条件下,iPP球晶半径和球晶的生长速率均随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增长,iPP球晶生长速率随混合稀释剂中DB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iPP球晶生长时间达2 min时,混合稀释剂中DBP的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60%,iPP球晶生长速率从41.9μm/min降至10.3 μm/min,所制得的微孔材料断面均呈蜂窝状结构,且孔径随混合稀释剂中DBP含量的增加有明显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
等规聚丙烯
,
混合稀释剂
,
非等温
,
结晶
陈刚
,
林亚凯
,
王晓琳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7.06.010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大豆油混合物为稀释剂,利用热致相分离(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TIPS)法制备了等规聚丙烯(iPP)微孔膜.结果表明,稀释剂体系中DBP和大豆油的质量比对浊点温度影响较大,而对结晶温度影响较小;随着稀释剂体系中DBP含量的增加,在固定聚合物浓度及相同的冷却条件下,多孔膜由空间网状结构逐渐转变为腔胞状结构,表面孔径也有明显的增大趋势;稀释剂的加入降低了iPP球晶的生长速率,其组成对iPP球晶生长速率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
,
微孔膜
,
等规聚丙烯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大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