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襄朝
,
王薇
,
王海波
,
孙慧
,
李琰
,
王宁
,
刘淑霞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5.01.002
印迹聚合物合成条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是分子印迹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以左旋麻黄碱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使用不同的交联剂和致孔剂合成了印迹聚合物,并对所得到的印迹聚合物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和结合特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说明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很好的亲和能力及选择性.致孔剂可以影响聚合物比表面积的大小及单体组成.氯仿是甲基丙烯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聚合链的良溶剂,导致了比表面积及孔容较小的聚合物结构;而以乙腈为致孔剂得到的聚合物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共聚物中羧基含量的测定结果也说明,在预聚溶液中单体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致孔剂进行合成得到的聚合物中甲基丙烯酸的比例不同.聚合物的比表面积及单体浓度的差别都可能导致聚合物的结合容量不同.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
合成条件
,
聚合物形态
,
结合特性
,
左旋麻黄碱
韩静
,
张贺
,
俞磊
,
丁春燕
,
李琰
材料导报
制备了一种锂电池碳硫聚合物正极材料,利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检测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该材料在两种类型电解液中的充放电性能,分析讨论了该材料在不同电解液中电化学特性的差异.
关键词:
锂电池
,
碳硫聚合物
,
电化学
李琰
,
潘庆谊
,
陈海华
,
程知萱
,
董晓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4.02.026
以Ni(AC)2为原料,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EG6000/纳米Ni(OH)2复合溶胶体系.Zeta电位研究了该溶胶中Ac-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合红外光谱确定了稳定溶胶的结构.结果表明,Ac-降低了溶胶的稳定性,而 PEG通过与Ni(OH)2的氢键结合或其他弱的相互作用而改变胶体表面的Zeta电位,并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增强胶体稳定性.粘度法确定了溶胶的稳定区域.采用稳定溶胶配方制备的纳米NiO粉体,粒径均匀度、粒子分散性均好于不稳定溶胶配方.PEG6000在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起到了水解控制剂、稳定剂、分散剂的作用.
关键词:
PEG6000
,
纳米Ni(OH)2
,
胶体稳定性
,
Zeta电位
,
粘度
李琰
,
鲁金涛
,
杨珍
,
朱明
,
谷月峰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11903/1002.6495.2015.111
介绍了燃煤锅炉受热面烟气侧腐蚀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不同部位合金的腐蚀特征及腐蚀机理,并进一步展望了锅炉烟气侧合金腐蚀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待澄清的若干问题,为开展燃煤锅炉高温腐蚀研究及针对锅炉腐蚀环境的材料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燃煤锅炉
,
合金
,
高温
,
烟气侧腐蚀
,
腐蚀机理
李琰
,
潘庆谊
,
张剑平
,
程知萱
,
陈海华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4.05.016
以醋酸镍为原料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EG6000/纳米Ni(OH)2复合溶胶, 粘度法确定了溶胶的稳定区域, 稳定溶胶有两种流型: 牛顿体和假塑体.以稳定溶胶牛顿体配方采用旋涂法制备了纳米NiO薄膜.研究表明, 在旋转涂膜过程中旋转角速度(ω)、旋涂液表观粘度(η)、纳米Ni(OH)2含量(M)是影响薄膜厚度(d)的主要因素, 符合关系式: d=Kη0.74M2.1/ω0.54.溶胶的流变型影响薄膜质量: 以牛顿体制备的薄膜表面较平整, 而以假塑体制备的薄膜表面起伏不平.Ni(OH)2和PEG6000的相对含量主要影响薄膜表面孔隙度, Ni(OH)2含量低而PEG6000含量高, 则薄膜表面纳米NiO粒子排列较为稀疏, 反之则排列较为紧密.多次涂膜可得均匀致密的薄膜.
关键词:
纳米NiO
,
薄膜
,
溶胶-凝胶旋涂法
,
溶胶流变学
隋修武
,
王硕
,
李瑶
,
李琰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11951/j.issn.1005-0299.20160205
为了解决胶原蛋白与壳聚糖材料的可吸收缝合线的湿法纺丝工艺中线径和强度不均匀的难题,进行了该种材料成型的数值仿真与纺丝成型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数值仿真采用Gambit与Fluent 软件,对该混合液的射流喷嘴流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通过控制喷丝张力来调节缝合线线径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在JK1601型立管式湿法纺丝机上研制了缠绕张力和线径两个关键参数的闭环控制系统,缠绕张力控制采用归一化PID控制算法实现;线径控制采用线阵CCD非接触式在线测量与改进的自适应广义预测控制算法相结合来实现.实验表明:改进后JK1601型纺丝机制作的缝合线样品符合美国药典第35版的要求,直径和抗张强度的不均匀性分别由原来的25.4%、33.2%降低到5.0%以内.
关键词:
壳聚糖与胶原蛋白
,
可吸收缝合线
,
有限元分析
,
线阵CCD
,
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杨珍
,
鲁金涛
,
李琰
,
乐明
,
赵新宝
,
袁勇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60229
采用热重法研究了Super304H和HR3C两种奥氏体耐热钢于750℃静态空气中的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Super304H由于氧化膜的大量剥落很快出现失重,其质量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循环氧化条件下,Super304H表面形成由外层FeCr2O4和内层(Cr,Mn)2O3组成的双层氧化膜,2层膜的层间形成大量的空洞,导致FeCr2 O4在冷却时压应力作用下剥离并进一步剥落.相反地,HR3C的氧化增重遵循抛物线规律,而在300个循环周次后增重呈线性加速的趋势.氧化增重加速的原因在于:HR3C表面形成单层(Cr,Mn)2O3膜,膜局部与基体分离并拱起,拱起的氧化膜在冷却过程中开裂,导致膜下方的基体在后续的氧化过程中直接暴露于高温空气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鲜的富Cr氧化物.
关键词:
超临界锅炉钢
,
Super304H
,
HR3C
,
恒温氧化
,
循环氧化
李琰
,
鲁金涛
,
杨珍
,
黄锦阳
,
周永莉
,
朱明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705018
利用粉末包埋法在Super304H钢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在模拟锅炉煤灰/气环境中对涂层改性前后的Super304H钢和HR3C钢分别进行了650,750 ℃腐蚀试验,对比分析了其腐蚀行为及腐蚀机制.结果表明:铝化物涂层主要由FeAl和Fe3Al相组成;在650 ℃腐蚀500 h后,涂层改性前Super304H钢表面氧化膜出现大面积剥落,而涂层改性后的钢表面则形成了均匀致密的Al2O3膜;在750 ℃腐蚀时,涂层改性前Super304H钢在腐蚀200 h后其表面氧化层完全剥落,而涂层改性后的钢经500 h腐蚀后,表面氧化膜剥落较改性前的轻,比650 ℃时的严重;铝化物涂层提高了Super304H钢的耐腐蚀性能,但高铬含量的HR3C钢在650 ℃和750 ℃下均表现出更好的耐腐蚀性能.
关键词:
煤灰/气环境
,
高温腐蚀
,
铝化物涂层
,
Super304H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