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生物玻璃显色机理及其体外矿化性能的研究

胡劲 , 陈晓峰 , 赵娜如 , 孟永春 , 苗国厚 , 李玉莉

硅酸盐通报

在利用熔融法制备生物玻璃过程中,由于熔融条件及原料纯度的改变而使玻璃显示不同颜色,如淡红色、淡蓝色与无色.为了探讨生物玻璃的显色机理,进而控制制备工艺,本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显色生物玻璃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透光曲线.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确定造成生物玻璃显色的杂质元素为镍、铁和硫,并探讨了生物玻璃的显色机理.通过体外实验和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以及比较了不同显色生物玻璃的矿化性能,来反映其生物活性的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呈淡红色和无色生物玻璃的体外矿化性能略高于淡蓝色生物玻璃.本文研究结果可用于生物玻璃的标准化制备工艺控制.

关键词: 生物玻璃 , 显色机理 , 生物矿化 , 过渡金属离子

氧氟沙星PLGA微囊的制备、表征和影响包封率的因素

石海军 , 魏坤 , 南开辉 , 陈浩 , 李玉莉 , 吕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氧氟沙星在眼科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氧氟沙星作为模型药物,采用水/油/水(w/o/w)的复乳化和溶剂扩散技术制备氧氟沙星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囊,对影响包封率的工艺参数如药物浓度、PLGA使用量、初乳复乳的搅拌速率进行研究,并对微囊的粒径、表面电位和表面形态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氧氟沙星PLGA微囊的平均粒径511.9±14.6nm,zeta电位-17.97±0.80mV,包封率54.2%,载药量1.94%.包封率随PLGA使用量、初乳搅拌速率的增加而上升,随内水相药物体积和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通过优化的水/油/水(w/o/w)复乳化和溶剂扩散技术制备氧氟沙星PLGA载药微囊的粒度分布窄,载药量和包封率适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 , 氧氟沙星 , 微胶囊 , 包封率

聚乙二醇为分散剂制备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粉体

张娟娟 , 陈晓峰 , 林才 , 雷波 , 李玉莉

硅酸盐通报

采用溶胶-凝胶共沉淀方法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颗粒尺寸在纳米级的生物活性玻璃(NBG),研究了加入分散剂聚乙二醇(PEG-10000)对玻璃颗粒的分散性能、微观形貌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没有加入PEG制得的纳米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呈现不规则形态,粒径小于50 nm.加有PEG的玻璃颗粒形状趋于规则的球形,分散性大大提高,颗粒粒径在40~100 nm,而且加入PEG的浓度越高,制备的颗粒粒径越小.通过比较纳米级的生物活性玻璃与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在模拟人体体液(SBF)中的表面矿化研究,发现纳米生物活性玻璃比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关键词: 纳米粒子 , 生物活性玻璃 , 聚乙二醇 , 冷冻干燥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制备及其体外矿化性能研究

李玉莉 , 陈晓峰 , 王迎军 , 赵娜如

无机材料学报 doi:2007 DOI:10.3724/SP.J.1077.2007.006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CaO-P2O5-SiO2系统生物活性玻璃纤维. 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SEM、FTIR等测试手段考察了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微观形貌和显微结构; 采用生物材料的体外实验方法以及XRD、SEM、FTIR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在模拟生理体液(SBF)中浸泡后的表面反应产物的形成机理、结晶程度和微观形貌. 结果表明, 这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是一种不连续的短纤维, 具有较好的纤维形态和较高的生物活性, 在短时间内即可在模拟生理体液(SBF)中形成茸毛状A类碳酸羟基磷灰石(HCA)层.

关键词: 生物活性纤维 , sol-gel , bio-mineralization , simulated body fluid(SBF)

生物活性玻璃超细粉体的硬脂酸表面修饰研究

郭常亮 , 陈晓峰 , 赵娜如 , 谢林 , 李玉莉

硅酸盐通报

为了扩展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在复合材料骨修复支架领域的应用,本研究使用硬脂酸对生物玻璃超细粉体进行了表面改性,并采用TG/DSC、XPS、FFIR和表面接触角测定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玻璃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通过化学键形式结合在生物活性玻璃表面,修饰层质量百分数约为4.5%,修饰层厚度约为3~4nm;而且改性后的生物玻璃超细粉体疏水性显著提高,在有机溶剂及壳聚糖基相中的分散性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 溶胶-凝胶 , 生物活性玻璃 , 表面改性 , 硬脂酸

胶原改性的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多孔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罗小刚 , 陈晓峰 , 李玉莉 , 沈德勇 , 胡庆 , 林才

复合材料学报

结合粒子沥滤-溶剂挥发法,制备以胶原作为孔壁修饰体的生物活性玻璃(BG)/聚己内酯(PCL)多孔骨修复复合材料。用SEM、FTIR、XRD、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和pH计等对材料的多孔及孔壁形貌、矿化活性、矿化溶液中离子浓度、pH值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采用bE重法和称重法研究了胶原对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和吸水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蛋白成功的黏附到了多孔材料的孔壁,有效改善了BG/PCL复合材料的亲水性、矿化活性和降解性能,其孔隙率和吸水倍率分别高达96.400%±0.018%和13.65±1.65。

关键词: 胶原 , 生物活性玻璃 , 聚己内酯 , 修饰 , 矿化 , 降解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制备及其体外矿化性能研究

李玉莉 , 陈晓峰 , 王迎军 , 赵娜如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7.04.00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CaO-P2O5-SiO2系统生物活性玻璃纤维.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SEM、FTIR等测试手段考察了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微观形貌和显微结构;采用生物材料的体外实验方法以及XRD、SEM、FTIR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在模拟生理体液(SBF)中浸泡后的表面反应产物的形成机理、结晶程度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这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是一种不连续的短纤维,具有较好的纤维形态和较高的生物活性,在短时间内即可在模拟生理体液(SBF)中形成茸毛状A类碳酸羟基磷灰石(HCA)层.

关键词: 生物活性纤维 , 溶胶-凝胶 , 生物矿化 , 模拟生理体液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创面修复作用的研究

林才 , 毛葱 , 李玉莉 , 张娟娟 , 苗国厚 , 陈晓峰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3.12232

采用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45S5和SGBG,通过SEM、BET及XRD等方法对它们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建立了SD大鼠糖尿病皮肤创面模型,通过对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以及HE染色分析,探讨了生物活性玻璃对促进糖尿病难愈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凡士林组相比,生物活性玻璃组能加速创面愈合,且SGBG具有纳米结构,其比表面积更大,与45S5相比能缩短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愈合速度.组织学分析表明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由此表明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大鼠糖尿病创面的修复,且具有纳米结构的SGBG效果更好.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 溶胶-凝胶 , 创面修复 , 糖尿病

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基因转染研究

刘惠 , 陈晓峰 , 李贤 , 李玉莉 , 林泽枫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40074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含有钙、磷成分,因此在基因转染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连续介孔或分级纳米孔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纤维(BGF),并将其用于基因转染.实验结果显示,BGF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大量释放Ca2+和PO43-,这些释放的离子在沉积的同时可装载质粒DNA,起到基因转染载体的作用,转染效率与BGF之间具有剂量依赖性.当质粒浓度为1μg/mL、BGF浓度为1000μg/mL时,细胞的转染效率可达对照组(脂质体转染试剂)的50%以上.其转染机理与传统的磷酸钙基因转染类似,而其较好的离子溶出保障了其使用的稳定性,有望替代纳米磷酸钙转染体系用于基因传输.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 纤维 , 基因转染 , 磷酸钙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的纳米结构分析研究

陈晓峰 , 李玉莉 , 赵娜如

硅酸盐通报 doi:10.3969/j.issn.1001-1625.2007.02.006

利用溶胶-凝胶低温合成法制备了CaO-P2O5-SiO2系统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及骨组织工程材料.利用SEM、BET及XRD等方法对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的微观结构及其组成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同目前已临床应用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由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是由纳米级微球构成,其高比表面积是由其纳米微球之间的孔隙所致.这种高比表面积对于提高材料的表面吸附能力及生物矿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等大球体最紧密堆积原理建立了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纳米孔隙尺寸近似计算模型,并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计算.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 比表面积 , 纳米结构 , 溶胶-凝胶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