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铮玮
,
盈亮
,
胡平
,
李烨
,
唐行辉
,
常颖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为评估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过程中的传热强度,本文根据实验采集的温度曲线,利用热平衡的数值积分形式得到了不同压强下随温度连续变化的换热系数,求解过程中通过等效热容的方式引入了马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系数的大小不仅与压强相关,而且随着材料温度变化.最后求得的换热系数被带入Abaqus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能和实验数据较好的吻合,从而对实验及估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热成形
,
界面换热系数
,
压力
,
相变潜热
李烨
,
李静
,
张家莹
,
张玉忠
,
张桐
,
肇研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4.013
以有机硅296和聚碳硅烷为基料,低熔点玻璃粉、BN、SiC、ZrO2和Al2O3为填料,制备了耐高温涂料.通过正交试验,考核了填料体系设计对涂层耐热性的影响规律,制备了耐温达700℃的有机硅高温涂层.结果表明,影响涂料耐热性和附着力的主要因素为低熔点玻璃粉和BN,其次为ZrO2和Al2O3.低熔点玻璃粉在高温下的“二次成膜”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耐热性、改善粉化现象,但过多的用量会造成涂层开裂和脱落.BN作为导热填料,与其他填料按一定比例加入到涂料中,可以提高涂层的耐热温度到700℃.ZrO2和Al2O3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减少了涂层和基体的热失配,利于提高其耐热性.
关键词:
耐高温涂料
,
低熔点玻璃粉
,
BN
,
正交试验
李烨
,
高云芳
,
徐新
,
姚秋实
电镀与涂饰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和电化学分析法研究了尿素对 Cr(III)-甲酸盐镀液体系电沉积过程的作用机理。UV-vis谱图表明,尿素可参与Cr(III)-甲酸盐镀液体系的配位取代反应。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和恒电位电沉积试验表明,尿素可提高 Cr(III)-甲酸盐体系中铬的沉积过电位,并抑制析氢反应。不同配位体系所得镀层的表面形貌表明,尿素可细化Cr(III)-甲酸盐镀液体系电沉积铬的晶核。
关键词:
三价铬
,
电沉积
,
尿素
,
配位剂
,
电化学
,
机理
李烨
,
程昊
,
李德意
,
秦永生
,
王树东
催化学报
采用程序升温氨脱附、程序升温还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手段表征了加入WO3前后CeO2-ZrO2颗粒催化剂的表面性能变化. 结果表明,WO3一方面增加了催化剂的酸性,另一方面略微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反应中,当NH3/NO=1, 空速为 90 000 h-1 的条件下, CeO2-ZrO2催化剂上氮氧化物转化率低于65%, 而10%WO3/CeO2-ZrO2催化剂催化活性大于80%, 所对应的温度区间为220~420 ℃. 通入10%CO2和10%H2O后,由于竞争吸附, CeO2-ZrO2催化剂上的氮氧化物转化率低于46%, 而10%WO3/CeO2-ZrO2催化剂上的氮氧化物转化率大于80%的温度区间移至230~500 ℃.
关键词:
氧化钨
,
氧化铈
,
氧化锆
,
氮氧化物
,
氨
,
选择性催化还原
李烨
,
肇研
,
孙沛
,
段跃新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研究上浆剂和湿热处理对复合材料微观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单丝断裂实验测试去浆处理及湿热处理前后T300、T700SC、T800S碳纤维单丝/环氧树脂体系的界面剪切强度( IFSS),结合扫描电镜测试手段分析了纤维表面物理特性对IFSS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浆及湿热处理均会引起三种单丝复合材料体系IFSS降低,断点形貌由X状向鞘状发生变化,但不同的单丝复合体系 IFSS 降幅以及断点形貌变化程度不同;去浆后, T700SC/环氧树脂体系 IFSS 降幅达70.67%,T300/环氧树脂体系仅下降6.05%;湿热处理72 h后,T300/环氧树脂体系IFSS下降幅度最小;湿热作用下,去浆后的单丝/环氧树脂体系IFSS的下降更为显著.
关键词:
界面
,
单丝断裂法
,
光弹花样
,
去浆
,
湿热
白红艳
,
涂洁磊
,
肖祥江
,
付蕊
,
赵沛坤
,
李烨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真空电子束蒸发法制备TiO2/SiO2双层减反射膜,实现宽波段范围内的低反射率,以满足砷化镓三结太阳电池对入射光的需求.主要研究了基片温度、电子束流和充氧量对TiO2、SiO2单层膜性能(膜层厚度、折射率)的影响.研究过程中,按照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实验进行,用分光光度计对TiO2、SiO2薄膜样品的折射率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氧化物介质膜的折射率均随基片温度和束流的升高而增加,随氧压的升高而降低,工艺参数对TiO2膜性能影响较大.
关键词:
TiO2/SiO2
,
减反射膜
,
电子束蒸发
,
折射率
刘明学
,
董发勤
,
张东
,
康厚军
,
李烨
,
庞小峰
功能材料
锶为具有很强毒性的裂变产物.结合生物吸附和固定化技术的优点,用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法制作固定酵母菌颗粒并填充成吸附柱,研究了固定化酵母菌颗拉的特性和在静态、动态吸附下的吸附率、吸附容量和柱层析参数.结果表明,酵母菌固定化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机械承受能力.静态吸附结果表明,填充柱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平衡时平均吸附率88%左右,吸附曲线满足等温吸附曲线特征,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在进行动态吸附实验中,进行了两轮8次吸附、解吸和柱再生循环实验,表明固定化酵母菌颗粒填充柱在不同锶离子起始离子浓度下都具有很高的吸附率、较高的稳定性与重现性.平均锶吸附率在90%以上,利用0.1mol/L HCl对吸附锶的解吸率最高可达98%,0.1mol/L NaCl柱复性后锶的再吸附率平均可达90%左右.
关键词:
酵母菌
,
固定化
,
填充柱
,
锶
张金栋
,
刘刚
,
郝月
,
韩潇
,
李烨
,
肇研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50518.003
采用水合肼对氧化石墨烯进行还原,获得2种含氧量不同的还原石墨烯(rGO),与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溶液混合并通过湿法预浸工艺制备碳纤维(CF)预浸料,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rGO-CF/BMI复合材料单向板.研究了rGO的还原程度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下制得的rGO2比在较低温度下制得的rGO1具有更高的还原程度,rGO2在树脂中的分散性相对较差.当rGO1与rGO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5%时,rGO1-CF/BMI复合材料和rGO2-CF/BMI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分别达到最高,相对于CF/BMI复合材料均提高约14%,而弯曲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基本不变.rGO2-CF/BMI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优于rGO1-CF/BMI复合材料,当rGO2的质量分数为0.1%时,在12.4~18.0 GHz的频率范围内,rGO2-CF/BMI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较CF/BMI复合材料最高提高约6倍,介电损耗最高提高约3倍.在该频率范围内,rGO1-CF/BMI和rGO2-CF/BMI复合材料均呈弱磁性,对入射电磁波的作用为高反射、低吸收.
关键词:
石墨烯
,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
复合材料
,
力学性能
,
电磁性能
李烨
,
张龙
,
朱正旺
,
李宏
,
王爱民
,
张海峰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3.00498
研究了热处理对高强Zr47Ti45Al5V3(质量分数,%)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合金初始加工态由α(hcp)和β(bcc)2相组成,板条状的α相均匀分布在β相基体上.合金虽然具有很高的强度,但塑性很小,其抗拉强度为1648MPa,而其延伸率只有0.8%.DSC结果表明,合金在560~750℃之间有α→β的相转变.对热处理后样品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合金中β相含量的增多,使其塑性提高,但强度有所降低;通过在α→β相变点上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调控α与β相的相对含量可以获得强度和塑性的良好配合.当合金中β相的体积分数为60%左右时,合金具有较佳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为1398 MPa,延伸率达到3.1%.
关键词:
锆合金
,
力学性能
,
相变
,
塑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