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玲
,
田丰
,
李里
,
田文怀
,
李星国
稀有金属
本文主要对氢等离子体电弧熔炼技术在难熔金属提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等离子体电弧炉的原理与结构,重点讨论氢等离子体电弧熔炼技术在难熔金属提纯方面的优势,最后阐述了H2在熔炼提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机理.
关键词:
氢等离子体电弧熔炼
,
金属
,
提纯
杨桂玲
,
安国民
,
刘江曼
,
杨晓民
,
李星国
,
焦晓燕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用机械合金化法合成不同组成的Ti-B系列的复合物与Mg45Ti3V2Ni50储氢合金.探索Ti、B复合修饰对Mg45Ti3V2Ni50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对Mg45Ti3V2Ni50合金电极综合修饰效果较好的Ti3B4.将Ti3B4以不同质量比对Mg45Ti3V2Ni50合金电极球磨修饰.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修饰,对储氢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提高程度不同,持久性不同,Ti与B复合修饰提高镁基储氢合金的循环寿命存在一个最佳组成和最佳比例.
关键词:
镁基储氢合金
,
表面修饰
,
循环稳定性
张旋洲
,
杨均智
,
宋萍
,
田文怀
,
李星国
功能材料
将氨气等离子体法制备的50nm左右的Mg3N2纳米颗粒与氨气反应,成功合成出大小约为80nm,球壳厚度约为10nm的Mg(NH2)2纳米空心球。利用Mg(NH2)2纳米空心球制备的Mg(NH2)2+2LiH储氢体系,比普通Mg(NH2)2+2LiH具有更低的放氢温度,放氢活化能从149.1kJ/mol降低到了117.6kJ/mol。对该体系添加纳米级的Ni作为催化剂,放氢活化能进一步降低为108.0kJ/mol。反应后生成物颗粒大小取决于反应前Mg(NH2)2颗粒的大小。通过对放氢性能的比较,讨论了影响Mg(NH2)2+2LiH体系放氢性质的因素和决速步骤。
关键词:
氨基化合物
,
储氢材料
,
催化
,
纳米空心球
赖文忠
,
肖旺钏
,
蔡红茹
,
李星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AgNO3乙腈溶液注入热的苯甲醛,一步法合成了不同形貌和粒径的纳米银颗粒;硝酸银的乙腈溶液注入热的C60-二甲苯和苯甲醛混合液中,一步原位合成了富勒烯[60]-纳米银复合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了富勒烯[60]-纳米银复合物的形成.对纳米银晶粒形成过程和富勒烯[60]-纳米银复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关键词:
原位合成
,
富勒烯[60]
,
纳米银
,
纳米复合物
赖文忠
,
董校捷
,
黄婧
,
冷永华
,
李星国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0.00265
在无水无氧条件下通过热分解还原制备Co纳米微粒,利用Co9S8和ZnO晶格的相匹配性,通过层层自组装对Co表面进行修饰,得到Co/Co9S8/ZnO核壳结构纳米微球.采用XRD、TEM、SQUID、光致发光光谱(PL)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调节反应参数制备出核壳结构的Co/Co9S8/ZnO复合纳米微球,平均粒径58.8nm,壳层厚度均匀,常温下显示铁磁性,矫顽力为18.7kA/m.PL表明,产物在380~390nm处的带边跃迁不明显,光致发光最强峰在468nm处,属氧缺陷发射峰,研究了影响产物形貌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以油酸(OLA)及三正辛基氧化磷(TOPO)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Zn(acac)2温度为70℃、用量为1mmol,控制Co的硫化反应时间为5min,有利于核壳结构产物的形成.初步分析了Co/Co9S8/ZnO核壳结构纳米微球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Co/Co9S8/ZnO
,
core-shell structure
,
nanoshperes
,
preparation
,
photoluminescence(PL)
,
magnetic property
冯利利
,
齐兴义
,
李征
,
朱岳麟
,
李星国
催化学报
以二异丙基胺为有机模板剂,采用静态水热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镁含量的镁铝磷酸盐分子筛MgAPO-11,并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魔角旋转核磁共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当0
关键词:
镁
,
铝磷酸盐分子筛
,
AEL结构
,
正己烷
,
催化裂解
,
动力学
李树杰
,
刘文慧
,
卢越煙
,
李星国
,
毛样武
复合材料学报
无压烧结SiC陶瓷(SSiC)是重要的高温结构材料,连接技术是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关键技术之一.将活性填料纳米Ni粉添加到聚硅氧烷SR355中制成连接材料,通过反应成形连接工艺连接SSiC.研究了纳米Ni粉对SR355的裂解过程和陶瓷产率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填料含量和连接温度对连接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Ni粉的加入促进了SR355的裂解并提高了其陶瓷产率.当纳米Ni粉含量为1%(质量分数)、连接温度为1050℃时,连接件经3次浸渍增强处理后的连接强度达到最大值.微观结构研究表明,连接层均匀致密,且与母材间界面结合良好,界面处发生了元素的扩散,纳米Ni粉在连接过程中参与了化学反应并促进了界面结合.
关键词:
陶瓷连接
,
聚硅氧烷
,
碳化硅
,
纳米Ni粉